吉林外国语大学:
探索民办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
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 秦和
建校30年来,吉林外国语大学牢牢把握应用型定位,从一所举办非学历教育的专修学院,成长为吉林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语外事人才的重要基地、吉林省培养“多语种翻译+”人才的摇篮、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示范基地,探索出一条民办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
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
30年筚路蓝缕,实现跨越式发展
1995年,我怀揣着教育理想,放弃了海外优裕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创办了吉林华侨外语专修学院。创业之初,条件艰苦,非常不易。为了筹措办学资金,我们创办了一家翻译社,第一天没有翻译和打字的收入,仅仅有复印赚来的收入3块7毛8分钱。尽管举步维艰,但我和团队成员们始终坚持理想、勇毅前行。正是这种教育情怀的价值引领和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支撑着吉外人一路前行。
吉林外国语大学校训石
经过三次搬迁、三次更名,学校实现了办学层次的“三级跳”:1999年升格为全日制专科院校,更名为吉林华桥外语职业学院;2003年更名为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成为民办语言类本科高校;2011年成为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民办高校。2018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吉林外国语大学,同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
秦和校长授予学士学位
近年来,学校发展进入快车道:2020年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A类建设高校;2022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A类立项建设高校;2024年被确定为博士学位A+计划培育单位;2025年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这一系列成就,标志着吉外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意大利语文化实践课
30年来,吉外累计培养4万余名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外语外事人才。毕业生中,一大批学生到国际组织和世界500强企业从事翻译工作。仅在中国一汽担任翻译工作的毕业生就有200多名。学校就业工作连续4年受到吉林省教育厅表扬。近三年,学生在各级各类专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676项,包括全国大学生韩语演讲比赛总冠军、全国“意大利语桥”比赛总冠军、“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第一名等。
吉林外国语大学中外合璧校园风貌
如今的吉外,占地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宜人。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80%以上的外语专业获评省级以上一流专业建设点。
“外语+”特色: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吉外始终坚持“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精”的精品办学理念,构建了以“外语+”为核心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聚焦“多语种翻译与国际传播”“区域国别”“国际组织”等关键领域,学校系统构建了涉外大语言学科集群,12个硕士点(含3个一级学科点)的数量居全国民办高校前列。学校开设49个本科专业,其中外语类专业23个,涵盖21个外语语种。经过多年的精心布局,已形成以外语为主,文、经、管、教、艺、法、工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美国籍教师在上硕士研究生专业课
为应对人工智能对翻译行业的挑战,吉外创新提出“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战略,深化卓越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吉外培养将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语言与文化、语言与专业有机融合,“会语言、通文化、精技术、有思想”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俄罗斯籍教师在上文化实践课
学校实施“外语+技术+技能”的融合式课程,开设15个辅修专业、21个微专业。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入外语专业教育,强化“文工”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外语+人工智能”交叉特色,培养具备语言理论根基、AI技术实践与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吉林外国语大学实验实训中心
2010年,学校建设了“地球村”,建有20个多语言村,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旨在通过语言感受文化,通过文化熏陶语言,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适应发展能力。该平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感知中国”实践基地。
学校与华为、科大讯飞等2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围绕人工智能、国际语言服务、涉外法律等领域共建11个现代产业学院,形成“校政对接需求链、校企嵌入能力链、校校联通资源链”的协同育人平台。
法国籍教师在上专业课
在科研方面,吉外围绕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民办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东北亚区域与国别研究等领域,组建21个科研团队。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级科研平台20个,成立民办教育研究院、涉外法治研究院等学科交叉研究基地,实现重点学科、重点科研方向支撑有力、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科研体系。
非营利性办学:坚守教育初心与使命
作为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示范基地,吉外始终坚持非营利性办学道路。早在办学之初,就将公益性办学思想写入章程。2006年,通过司法公证,学校所有资产全部留给社会,办学积累金全部用于继续发展教育事业。
2010年,经批准,学校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探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理论和实践成果。通过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健全完善了领导体制、法人治理结构等现代民办大学制度,走出了一条“民、特、新”的特色非营利性民办大学发展路径。
吉林外国语大学体育场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高水平多元化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百名博士工程”等多项人才工程,打造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对高层次人才实施年薪制,拥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评估专家、教指委委员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余人,省级高层次人才46人,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达到51.2%,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47.3%。
吉林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吉外加入11个国际大学联盟,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校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学校建设5个中外合作科研平台,先后举办亚欧教育论坛、第十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等大型国际会议。
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共同方向——那就是始终坚守育人初心、深深扎根中国大地、主动服务区域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吉林外国语大学正聚力二次创业,全面建设六大高地,朝着建成精品、非营利、应用型、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的目标砥砺奋进。
监制:雷琨 | 责编:刘晶瑶 | 校对: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