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想吃什么?”“随便。”“周末去动物园好吗?”“都行。”“生日想要什么礼物?”“无所谓。”这样的对话,是否在您家中也经常上演?
当我第一次听到侄子用“随便”回答关于大学专业选择时,我的心被揪了一下。这个即将步入青年期的孩子,对自己的人生重大选择竟然如此淡漠。
估计有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困惑:为什么跟孩子这么难沟通?问TA问题,得到的答案都是——随便、都可以、无所谓、不知道。孩子真的对一切都失去兴趣了吗?还是有什么更深层的原因被我们忽视了?
01
看似无所谓的背后,隐藏的情感危机
孩子爱说“随便”,并不是他们真的无所谓。很多时候,这是因为他们清楚自己根本没有决定权。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孩子经常说“随便”,往往反映的不是他总被平等对待,而是他的需求大多数时候都被忽略或者压制了。这种情况下,“随便”成了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
真实的创伤:一次次被否定的痛苦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家长问孩子吃什么,孩子先说“随便”,家长觉得孩子应有想法,便坚持让其选择。孩子提出“火锅”,家长以嗓子疼为由拒绝;孩子又说“吃汉堡”,家长嫌其刚吃过;孩子再提议“披萨”,家长认为热量高、蔬菜少。继续追问时,孩子只能无奈回应“我随便,都行”。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无论是挑选衣服、选择兴趣班,还是约定手机使用时间,都可能上演。当孩子做出决定,家长往往希望答案是自己满意的,有时甚至在伤害亲子关系时都毫无察觉。
02
孩子为什么不愿表达真实想法?
想法常被否定
部分家长过于强势,控制欲极强。在孩子自我意识觉醒阶段,家长容易压制其自由选择的权利。长期处于被否定的环境中,孩子会逐渐放弃选择,习惯将“没事,都行,我随便”挂在嘴边。
事情总被包办
生活中,一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能力不足,舍不得让其吃苦,事无巨细地“帮助”孩子。这导致部分孩子十几岁还未洗过衣服,吃饭需人夹菜,出门依赖接送,写作业也要家长陪同,变得越来越依赖家长。
家长过度“能干”,是孩子动手劳动能力差、独立自主能力弱、无法自主做决定和选择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总抱怨孩子对事情不上心,却忽略了孩子冷淡背后的潜台词:“你把一切都安排好了,我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需求常被忽视:一个令人心疼的故事
前几天,我带儿子去商场,遇到前邻居一家。儿子见到儿时玩伴,吵着要一起喝奶茶。我问邻居家姐姐想喝什么,小姑娘腼腆礼貌地拒绝,嘴上说“不用”,眼神却不自觉瞥向妈妈。我坚持让她选,她仍吞吞吐吐地说“随便”。邻居见状,当场数落孩子,小姑娘被数落得抬不起头,令人既尴尬又心疼。
过分懂事的孩子很少做选择,即便心里有想法,说出口的也往往是“随便,我都行”。因为在他们看来,表达需求是对别人的“索取”,明确选择则像是对别人的打扰。
03
情感忽视的长期代价
当孩子长期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他们可能会发展出深深的“不配得”感——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想要的东西,不值得别人为自己费心。
这种自我价值的贬低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甚至未来的职业生涯。一个总说“随便”的孩子,可能会对未来失去热情和好奇心,感到无聊无趣,甚至自信心不足。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模式可能会代代相传。今天说“随便”的孩子,明天可能成为同样控制欲强的父母,因为他们从未学习过如何健康地表达需求和做出决定。
04
如何帮助孩子告别“随便”,成为有主见的人?
1.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们要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有的家长总认为孩子是弱小的,担心他们各项事情都无法自己胜任。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能力会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平日里,孩子出于好奇想要学着父母洗袜子的样子试一试,如果我们总觉得孩子不可能洗干净了,剥夺了他们主动做事的权利,他们便会逐渐丧失主动性,开始缺乏自己的主见。
2. 鼓励孩子自信表达
我们要告诉孩子,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是一种很酷的事情,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不同的情景中,鼓励孩子讲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逐渐建立起表达自信。
当孩子愿意尝试表达时,家长需要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即使有时孩子的表达不太流利或者不太得体,我们也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3. 给孩子适当的选择权
给孩子“赋权”,让孩子自己会独立思考、会自主选择,可以塑造孩子积极主动、自信笃定、有责任感的好品质。
通过一次次的选择,孩子清楚了,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对“自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即使选择错了,也可以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撞一下南墙,就知道头有多疼了。这样的人生体验,要比家长絮絮叨叨说一百遍都要管用。
4. 允许孩子与我们争辩
我们要做的是为孩子创设开放的思辩、讨论环境,站在孩子的角度探究他们的想法,讨论并非评判。
适当允许孩子与我们争辩,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讲道理,当他们被尊重对待、参与解决问题时,他们真的会积极地配合,思考父母提供的这些信息,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
5. 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跌倒了,哭了,妈妈赶紧上前,抱起孩子说:“不疼啊,乖,好孩子不哭。”孩子吃饱了,妈妈说:“好孩子,你正长身体呢,吃这点哪够啊?来,再吃点!”
05
成年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否定孩子的感受。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杀伤力甚至比不在乎孩子的感受更甚,也更常见。
一个孩子如果连自己最基本的饥饿感、冷暖感和疼痛感都不能得到确认,那么,他如何构建自我意识呢?破碎的自我,又怎会有长久的幸福?
有一天,我在公园看到一对父子在骑自行车。孩子每次想要改变方向时,都会回头看看父亲。父亲没有指挥他,只是笑着说:“你自己决定要去哪里,我会跟着你。”
孩子犹豫了一下,然后自信地转向了左边的小路。父亲果然跟着他,没有质疑,没有指导,只是陪伴。
这就是教育的真谛——不是指挥他们去向哪里,而是给他们掌控方向的权利,并相信他们的选择。
如果我们不去理会孩子这些口头禅背后的真正意思,探究孩子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而是停留在主观感受,贸然给孩子贴上“不听话、叛逆”的标签。
那亲子关系只会越来越僵,和孩子只会越来越远。
人最绝望的不是困苦,而是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掌控感。只有敢于倾听内心的声音,才能把人生攥在自己手中。
来源:网络、班主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