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探索——中关村第三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实践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通过“跨龄AI通识大课”与“AI市集体验”两大创新环节,生动展现了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实践成果。
作为教育部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中关村三小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号召,系统构建了以素养为导向、跨学科融合、聚焦真实问题解决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未来公民。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北京市教委教育信息化处副处长周航,海淀区教工委书记、教委主任杜荣贞,海淀区教工委委员、教委副主任赵霞莅临现场。此外,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委员会、中国教科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位专家学者,全国各省市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媒体人士共同参与,围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实践路径展开深入探讨。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关村三小校长杨刚以《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探索——中关村三小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为题,系统阐述了该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与实践路径。报告指出,学校立足“以人文本”,以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四维探索+三重守护”的教学范式,推动技术赋能与教育理想的深度融合。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校打造了“三层联动、学做融通”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涵盖“通识体验层—理解探究层—应用创新层”三个递进阶段,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探究,再到创造性应用的梯度培养。
杨刚校长强调,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关键“不在技术,而在通识”,其本质是面向未来的素养教育。为此,学校通过强化教科研引领、培育种子教师、构建信息科技教师、学科教师与班主任的协同机制,并积极整合家长、企业与社会资源,形成“家校社共育”生态,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郝石佩老师与信息科技教师孙嘉蔚、音乐教师王燊、家长智囊团成员组成多元教学团队,共同带领四至六年级学生共上人工智能通识大课《我的智能新伙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破除唯技术论,构建所有教师协同的AI教育共同体。学生通过你画我猜、声音克隆、一键换装等互动环节,直观体验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与生成式AI三大核心能力。课堂采用游戏化、体验式设计,学生在完成《我的智能新伙伴》学习单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探索兴趣,更深化了对信息安全与技术伦理的理解。在这样的协同框架下,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才能真正超越工具层面,成为赋能学生全面成长、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基石。
在AI市集体验课上,现场汇聚了50余个涵盖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互动体验项目,包括智能讲解机器人、四足机器狗、北京三号卫星模型等当前最先进的智能设备,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成果与应用场景。学生们在各类体验项目前流连忘返,兴奋不已,他们好奇地操作设备、专注地观察现象,现场惊叹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充满了对智能科技的无限好奇与探索热情。此次市集是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生动体现,既汇聚了协办单位的先进技术资源,也融入了来自家长智库的行业视角与专业支持。活动现场,经过招募培训的家长志工与教师协同配合,耐心指导学生操作设备、讲解原理,共同营造出开放、互动、探索型的学习环境,充分彰显了学校打破课堂边界、整合社会资源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实践成效。
在说课环节,三位教师分别展示了人工智能在不同学段、不同类型课程中的深度融合实践。闫静老师以二年级项目学习《爱心义卖会》为例,展示了如何借助AI文生图、图生图技术,引导学生设计义卖海报,在实践中提升创意表达与社会责任感。陶谦老师在高年级《手势识别之旅》中,通过手势检测与KNN算法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图像识别与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培养计算思维与探究能力。李想老师则介绍了四至六年级跨龄通识课《初探人工智能:我的智能新伙伴》,以“大课+市集”双课时联动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构建对AI核心能力的认知。
在专家论坛环节,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方海光强调了将人工智能通识课进行系统化融合的重要性。中国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曹培杰就人工智能课程落地的实施路径发表了独到见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卢宇呼吁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应超越工具与概念的浅层教学,转向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及伦理责任感等高阶素养的综合培育。
本次会议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指导,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主办,北京飞象星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火山引擎科技有限公司、科大讯飞(北京)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会议不仅展示了中关村三小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先行经验,也为全国中小学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助力中国教育在智能时代迈向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