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文学院:
【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应用文体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A-历年考研真题试卷与参考答案*
1998-2025年南京师范大学610文学基础考研真题试卷
2004-2025年南京师范大学610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参考答案
==================
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801专业写作考研真题试卷
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801专业写作考研真题试卷
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801专业写作考研真题试卷
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809文体学专业写作考研真题试卷
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809文体学专业写作考研真题试卷
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617文体学基础考研真题试卷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808文体学专业写作考研真题试卷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808文体学专业写作考研真题试卷
2019年南京师范大学808文体学专业写作考研真题试卷
2020年南京师范大学808文体学专业写作考研真题试卷
2021年南京师范大学808文体学专业写作考研真题试卷
2024年南京师范大学801专业写作(文体学)考研真题试卷
2025年南京师范大学801专业写作(文体学)考研真题试卷
*B-配套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文学理论导引》(周宪)
《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袁世硕)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
《中国新文学史》(丁帆)
《外国文学史》(聂珍钊)
《外国文学史》(王立新)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
*C-配套题库*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袁世硕)
《中国新文学史》(丁帆)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
《外国文学史》(南师大本科)
==2025南师大官方考研参考书目==
610 文学基础: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主编、陈文新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中国新文学史》(上、下册),丁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外国文学史》(第二版)上下册,聂珍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801 专业写作: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6卷本),郁贤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2版(繁体字版)。
(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应用文体学,该科目无参考书。)
==2024南师大官方考研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主编、陈文新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中国新文学史》(上、下册),丁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外国文学史》(第二版)上下册,聂珍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022-2023南师大官方考研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文学史》(修订本),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新文学史》(上、下册),丁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外国文学史》(第二版)上下册,聂珍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020官方考研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5版;
《文学理论导引》,周宪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版;
《中国文学史》(修订本),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新文学史》(上、下册),丁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外国文学史》(第二版)上下册,聂珍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南京师范大学2021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B卷)
科目代码:610科目名称:文学基础 满分:150分
请回答下列试题(共9题,150分)
1.《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文学性颇强,请简述其艺术成就(15分)
2.请论述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20分)
3.请谈谈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怎样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15分)诸简更回签规角的内涵川乃执态特关干叙述规角分米的内突(0分)
2024年南师大610文学基础考研真题答案解析
1.《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5分)
【鸿知考研网参考答案】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形成。
首先,《诗经》开启了我国抒情诗的传统,从此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中虽然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有些偏于叙述的诗如《卫风·氓》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的,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了我国抒情诗发达的文学特色。此后我国诗歌就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道路不断前进。
其次,《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以及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世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组承。后世诗人往往借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也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如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其六)。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实际上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代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一直到清末的黄遵宪,代不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