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禅城区澜石中学党委书记董蔚的思政课堂,没有“满堂灌”,也少了记背的压力。当抛出“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将对校园欺凌等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时,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原本抽象的“公平与正义”,在一个个真实案例中变得可感可触。
这堂生动的课堂是这位有着20多年教龄的思政教师创新教学的缩影——以“有层次、无淘汰”为宗旨,以精心挑选的案例作桥,让思政课真正“活”在当下、走进学生心里。
一线执教
“以案说理”创新思政教育
三代从师的董蔚从踏上讲台起未曾离开一线教学岗位。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她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授课方法。
“核心在于解决学生‘信不信’和‘做不做’,而不仅仅是‘知不知’。”“以案说理”成为了董蔚最核心的教学方法。她认为,专用术语和理论化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只有援引现实案例,用生动例子解释书本内容,才能让学生把道理内化于心。
董蔚的思政课创新,根基在于对“案例”的筛选。她认为案例选材要符合三个标准,其中政治属性为第一要素,思政案例必须符合党和国家育人方向。其次时效性要强,优先选近三个月的时政热点,最远不超过两年。案例还要具有“贴近性”,既要有科学家、功勋人物一类的“高大上”榜样,也要有能引发学生共鸣的同龄人故事。
一节课里,董蔚往往只选2—3个案例,有时甚至“一案到底”,比如选用高考政策的变迁串起一整堂“公平与正义”主题课。在谈科技时,她也会聊聊今年“九三阅兵”中的科技成果和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董蔚还在课堂上引入“贵州一初中生40元自制可望见月球表面的望远镜”等真实例子,让学生明白科研不是遥不可及的事。董蔚认为:“这些案例让孩子们能够从书本上的理论回到自己身边,了解自己作为中学生可以如何做。”
董蔚也常提醒新教师们,素材不能贪多,否则会像“走马观花”;语言要精准,应当避免网络热词,运用权威素材;课堂上需要设计问题链,更要重视点拨和反馈;学生发言后,既要提炼知识要点,也要肯定思考价值。
“有层次、无淘汰”
以问题为引导倾听学生声音
让学生从“台下听”到“主动思”,是她创新的另一关键环节。在董蔚的课堂上,“安静”是不被允许的——不是无序的喧闹,而是围绕具有层次性的问题链展开深度思考。她设计的问题从不仅仅关注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后再说出来,锻炼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
“原来政治不需要死记硬背,可以如此有趣、简单易学!”这是董蔚的学生口中的评价。有的学生受她影响,成为政治老师、律师或政府工作人员。
在多年的教学中,董蔚带的班级常能在成绩上实现“超车”。她认为这是由于自己在教学中对每个学生都给予充分的尊重,践行“有层次、无淘汰”的宗旨。她回忆,曾有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在省级公开课上主动举手。董蔚没有为了进度选择回避,而是耐心引导,即便学生回答不流畅,也带领全场鼓掌。
“思政老师不能做‘老掉牙’的老师,要与时俱进地学习。”面对AI时代的教学变革,董蔚也在不断突破。她认为,大数据时代提供的丰富网络资源让教师们可以随时随地精进自我。未来董蔚计划尝试让AI技术走进思政课堂,探索数字教研员的运用,在讲传统文化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科技与历史名人对话。
思政课不只是教理论知识,更是要让道理入脑入心,陪学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能让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董蔚说,她在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以生动案例解释理论知识,让思政课从枯燥的理论变为成长的明灯,让道理从书本上走下来,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南方日报记者 黄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