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菁妈
树苗越小越要细心呵护,一点点风吹雨打可能就会导致树苗丧失生机,孩子越小越要细心呵护,不经意的伤害可能会在孩子的心里埋下隐患,会让孩子内心很受伤。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其中第3个阶段是学前期3~6岁,孩子这个时候特别渴望主动的去做一些事情,特别渴望探索这个世界。
比如说跟小朋友们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帮大人做事情,当得到认可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很棒的,但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得到允许,很容易会让孩子觉得内疚,成年之后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害怕犯错误。
很多家长觉得送孩子到幼儿园,只要孩子没有被打打没有被骂,身上没有伤就是没事。
其实现在幼儿园里面流行一种新型的暴力,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这些新型的暴力是属于冷暴力,孩子的身体没有受伤,老师也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事情,只是用老师的身份去教训教训孩子,所以洋洋得意。而作为家长看到孩子外表没有什么异常也是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到底受了什么伤,其实孩子的心灵已经很受伤了。
第一个:忽略型的冷暴力
有一些孩子就会非常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比如说自己搭好了一个玩具就会跟老师说:老师你看我组装好这个玩具了,但是老师却没有回应或者觉得他没有必要回应。
或者是孩子在上课的时候突然说:老师我想上厕所。可能会被老师批评:刚才你为什么不去上?现在上课了你才想上厕所。很可能是孩子在刚才下课时间玩得太开心了,也不尿急,上课的时候才突然尿急,但是反复几次被老师批评之后孩子觉得自己提出需求是一种很羞耻的事情,以后都不敢说,会变得非常的胆小怯懦。
第二个:否认型的冷暴力
虽然大部分的孩子在三岁的时候都学会自己吃饭了,但是有少部分的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还没有学会吃饭,可能就会被老师否定:哎呀,你怎么这么笨,连自己吃饭都不会,你怎么慢吞吞的吃饭这么久。
长期被否定的孩子就会不敢尝试新鲜的事物,对自己极度的不自信,对自己产生怀疑。
第三个:孤立型的冷暴力
有些孩子可能动作会比较慢,或者是比较喜欢说话,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会把那个爱说话的孩子拎到一边,不让这个孩子跟同学们一起上课。
又或者是孩子吃饭的时候比较慢,老师就让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出去玩了,留他一个人在教室里面吃饭。
长期被孤立的孩子会变得比较胆小怯懦,就觉得自己是不被别人喜欢的,而且有被讨厌的焦虑。
第四个:负面标签型的冷暴力
比如有些孩子上课喜欢说话,老师就说你这个“话痨”,有些孩子动作比较慢,老师就给孩子贴上“乌龟”的标签,有一些孩子吃饭比较多,老师又给孩子贴上“饭桶”的标签。
这些负面的标签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伤害。还可能因为老师给孩子起这样负面的标签,这个孩子也会受到同学的排挤,会导致他自己社交上比较孤独。
第五个:对比型的冷暴力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有些老师喜欢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拿来对比,或者是喜欢那些乖巧听话的孩子,总是会跟孩子说,你怎么不向某某某学习。
很容易让孩子对那个学习成绩好或者是比较乖巧的孩子产生嫉妒的心理,或者是产生挫败感。
在幼儿园阶段是孩子自我认知形成的非常关键期,他会主动探索这个世界,但是如果他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孤立或者是贴负面标签,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行的,会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
家长不仅仅要看孩子身体上有没有一些受伤,更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平时也要跟幼儿园的老师聊天,找一个能够看到接纳鼓励孩子的老师,才能温暖孩子的内心,才能让孩子在幼儿园真的能获得安全感。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