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复合型医学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临床能力,还要拥有跨学科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面向未来技术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与新需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王成弟教授、李为民教授团队依托综合性大学资源优势,在近10年探索实践中不断淬炼完善,创新构建了“价值引领、数智赋能、创新创业驱动”的复合型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一核心、双路径、三递进”的实践方法,培养了一大批“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复合型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一核心”:践行家国情怀与医学人文深度融合的育人理念
团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将学生个人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提出“思政铸魂,价值引领”的育人核心理念,陶育“有温度”之才。
近年来,团队多次赴延安、广安等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研学,持续提升队伍的思政引领力。创新推行“党课进组会”思政模式,面向本科生开设一系列专题党课,以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党员榜样为范,引领学生“医心向党”、同频共振,将有温度的思政教育自然浸润于学生成长全过程。
团队始终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力投身抗疫一线,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践行责任与担当。团队带领学生深入遵义、凉山等地开展义诊社会实践,在山里乡间体会医学人文情怀,在主题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实现“立德”与“育才”的有机统一。
“双路径”:创建助推人工智能与医学教育交叉融通的教学模式
数字教育既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团队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通过“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双路径数智赋能医学教育进一步发展,培育“有高度”之才。
依托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门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等平台,团队将数字思维和数字技术系统地融入学科建设。全面推行“临床+X”双导师制,实现医学教学从高度专一化转向跨学科协同融合新范式。
团队系统构建“数智知识—数智技能”的教育课程群,开设多门智慧交叉课程,扩充优质课程资源。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模拟问诊与临床技能训练系统,搭建国家级别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驱动传统二元“师—生”教学模式向三元“师—生—智”范式转变,构建智能化、沉浸式临床技能训练场景,助力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实时反馈中实现知识建构与临床技能跃升。
“三递进”:打造创新创业实践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育人生态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措施。团队打造“科研—竞赛—转化”三递进式育人新生态,贯通全链条、闭环式实践训练,培育兼具扎实专业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深度”之才。
团队打造以国家级别科研项目为支撑的实践课题群,创办“华西精准医学创新研究协会”,构建课堂内外联动的“第二课堂”创新实践平台,指导学生深入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领域,获批“基于全肺信息的肺癌EGFR-TKI耐药预测模型的建立”“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肺癌PD-1/PD-L1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模型的建立”等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项。
团队10年深耕智能医学,以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为牵引,聚焦“人工智能+医学”特色方向,通过贯通临床需求分析、技术方案设计到产品验证优化的全过程指导,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团队指导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创青春”等高水平赛事中荣获国家级别、省级奖项30余项,其中,国家级别金奖10项,实现四川省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金奖“零的突破”。更通过多年攻关,成功将金奖项目落地转化为肺结节AI产品C-Lung-RADS、肺部疾病智能诊断产品DeepMRDTR等,赋能基层医疗发展,助推呼吸疾病诊疗同质化,实现科研智能成果高效反哺社会,创新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在团队复合型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全链条式培养下,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团队指导学生在医学高层次期刊《自然医学》上发表学术论文,累计30余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团队创新创业育人实践成果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获得社会各界的肯定,形成广泛的示范效应,为全国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李悦)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0日 第11版
作者:李悦
上一篇:南京英国留学机构排行榜
下一篇:苏州留学中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