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逝世
开心田螺
2025-10-18 23:28:08
0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现肥西县),字伯瓌,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博文讲座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

杨振宁主要从事统计力学和对称原理、粒子物理研究。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于1957年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

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

1923年父亲杨武之赴美留学,随母亲留合肥居住,4岁时开始跟母亲学习认字。

1928年父亲学成回国,受聘为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随父母赴厦门,入当地小学。

1929年,父亲受聘于清华大学,随之入清华园内成志小学。

1933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学。

1937年抗战爆发后,返回合肥,入庐州中学。

1938年2月与家人被父亲接到昆明,入昆明昆华中学高二。同年秋考取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入校后改入物理系,得到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王力、吴有训、周培源等名师的教诲,学士论文指导老师为吴大猷, 1942年毕业。同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为王竹溪。在吴大猷、王竹溪的指导下,始终把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

1944年毕业,同年考取留美公费生,同年秋至1945年夏在西南联大附属中学教书一年。

1945年11月到达美国。1946年入芝加哥大学,注册为研究生,受到著名物理学家E. 费米(Fermi)和E. 泰勒(Teller)的教诲和影响。1948年毕业,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一年。

1949年,申请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等学术研究所做博士后,所长为著名物理学家,有“ 之父”之称的奥本海默。1950年与杜聿明将军的长女杜致礼结婚。

1953年至1954年应邀到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工作。1954年重回普林斯顿,工作至1966年。1955年晋升为教授。

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1957年,获爱因斯坦物理奖,同年10月,因宇称不守恒理论与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6年应邀至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创办并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使石溪成为美国优秀的研究中心之一。 1971年夏访问新中国,是知名华人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1983年在香港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任主席。1986年起,应陈省身邀请,在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组建理论物理研究室,同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3年至1998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主任。

1998年起,任北京清华大学教授。1999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誉教授。2004年定居北京清华大学,同年9月开始为本科生开设物理课程。

1980年获得拉姆福德(Rumford)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3年获得富兰克林奖,1994年获鲍尔(Bower)奖,1996年获包古列波夫奖,1999年获翁萨格奖,2001年获费瑟国王国际奖。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Gustavus Adolphus 学院、马里兰大学、德列斯大学、密西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华盛顿学院,波兰Wroclaw大学,英国杜翰大学,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中正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复旦大学等校名誉学位。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在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杨—米尔斯场论、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及杨—巴克斯特方程为最重要的学术贡献。

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方面,1956年,与李政道通过许多计算证明过去的β衰变试验中的宇称选择定则原来都不够复杂,都不能证明在β衰变中宇称守恒,并提出几类新实验。1957年初,著名吴健雄公布了他们根据杨振宁、李政道建议所做实验的结果,在β衰变中宇称确实不守恒。后来经过两三年的实验证实,基本上所有弱相互作用中宇称都不守恒。

杨—巴克斯特方程方面,1967年讨论了一个极简单的一维空间量子多体问题,并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1972年,R. J.巴克斯特(Baxter)在一个二维空间经典统计力学问题中也发现了这个方程的重要性。1981年这个方程被命名为杨—巴克斯特方程。该方程在物理和数学中有极广泛的意义。

此外,在粒子物理学方面,在弱作用的强度、费米—杨模型、G宇称、电荷共轭与时间反演不守恒、二分量中微子理论、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中间玻色子的研究、CP不守恒的唯象分析、规范场的积分形式与纤维丛、高能碰撞中的几何模型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统计学方面,在自发磁化强度和临界指数、液态相变的研究与单位圆定理、贝特假设的发展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成果。凝聚态物理学方面,主要成就有:磁通量量子化的解释、非对角长程序的概念和关于阿哈芮昂诺夫—玻姆实验的建议。

一、童年与求学(1922-1945)

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中国首位数论博士(芝加哥大学),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童年随父在清华园度过。- 1937年抗战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1938年以同等学力破格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初读化学,后转入物理,1942年获理学学士学位。- 本科毕业论文《用群论方法研究多原子振动》(导师吴大猷),1944年获联大理学硕士,论文方向为统计力学(导师王竹溪)。

二、赴美深造与早期科研(1945-1957)

1945年公费赴美,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师从"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1948年获博士学位(论文《核反应的角分布》)。- 1949-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期间结识爱因斯坦并共事。- 1954年与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论"(杨-米尔斯理论),奠定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代数基础。- 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发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提出宇称不守恒;1957年10月两人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首位获奖华人。

三、黄金学术期(1957-1982)

1957-1966年继续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系统开展统计力学、凝聚态与粒子物理交叉研究: - 1952-1964:二维Ising模型临界指数、单位圆定理、相变理论; - 1962:提出"非对角长程序"统一解释超流与超导; - 1964-1969:玻色子一维δ势严格解、杨-巴克斯特方程雏形; - 1975:与吴大峻揭示规范场对应纤维丛联络,推动数学-物理结合。- 1964年3月入籍美国;父亲杨武之至死未原谅此举。

四、破冰与报国(1971-2003)

1971年7月19日携夫人杜致礼首次返大陆,成为"美籍知名学者破冰第一人",受周恩来总理近5小时接见,此后几乎每年回国讲学。- 1970-1990年代在美发起CEEC等基金,资助1200余名中国青年学者赴美深造;促成石溪-清华、港中文-北大等联合项目。

五、归国定居与晚年(2003-今)

2003年杜致礼病逝;同年杨振宁辞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回清华园定居,任清华大学全职教授,拒领百万元年薪。

2004年12月24日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翁帆(28岁)登记结婚;两人无子女,婚后合作出版多部科普与文集。

2005-2015:在清华、北大多次主讲大一物理,指导学生从事冷原子、拓扑绝缘体等方向;捐出600万美元及全部诺贝尔奖金设立"杨振宁基金"资助基础研究。

1997年创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高等研究院),任名誉主任,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学者,奠定中国理论计算机与交叉学科平台。

2015年4月1日正式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获"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2022年满百岁(按农历),发表《我的一生与中国的科学》公开演讲,仍坚持每日阅读物理论文。

2020-2025年间,以通讯作者身份在Phys. Rev.系列就杨-巴克斯特可积模型与高温超导对称性发表5篇文章;2025年3月出席清华"杨-米尔斯70周年"国际会议并致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北京市教育学会举办“十四五”教... 央广网北京10月18日消息(记者 朱冠安)10月18日,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成果展示...
航天基地“名师+”教学成果展暨...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0月15日,航天基地“名师+”教学...
格局打开!从“国内一流”到“世...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提出对大学章程作出以下修改:序言部分“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医科大学”...
成都比较好的英国留学中介 成都比较好的英国留学中介 一、如何找留学中介 选择留学中介是留学准备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尤其对于...
“你凭什么偷看我手机?”家长是... “你凭什么偷看我手机?” “我是你妈,看看你手机怎么了?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楼上又传来了争吵声,数...
严师被撤:是保护老师,还是教育...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如何平衡对学生的管理与保护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最近,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引起了...
孩子厌学和自驱力差,多半是因为... 作者:香克斯 家人们,是不是常常纳闷,为什么自家孩子一提到学习就愁眉苦脸,完全没有主动学习的劲儿? ...
国考年龄放宽至38岁?别着急备... 2026 年国考公告一出来,“本科 38 岁可考、应届硕博放宽到 43 岁” 的消息,让不少被 35...
宁洱:百年普中,如何做好民族团... 宁洱县普洱中学迄今已有123年的办学历史。近年来,学校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立...
班主任与学生有效沟通的6个密码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传递。 来源 | “中国教师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 | 王小玲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