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一线讲述】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多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北航实验学校”)充分利用北航的优质资源,探索航空航天特色的“大学—中学—小学”贯通联动育人模式,在课程、实践、师资等方面构建贯通培养体系,让学生的创新火花被及时发现并持续燃烧。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学校面向小学高年级和初一年级开设科技基础通识课。初二年级,科技兴趣探究课实施分类选课,智能机器人、天文学等课程让学生找到兴趣方向,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内驱力。一名初二学生说:“在电子制作课上,我第一次独立组装出简易收音机,那种成就感让我坚定了学工科的想法。”进入初三,科技衔接贯通课为学生搭建“升学桥梁”。
高中阶段,学生可以直接选修大学一年级的人工智能通识课、走近物理选修课、英语文学鉴赏选修课,与大学生一起上课,真正打通了“中学—大学”的培养通道。学校与北航联合成立“优秀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国家名师团队亲自指导,开设模拟飞行、物联网与机器人等近20门校本课程,每年约10位北京市名师走进课堂。在航天科技课上,学生通过软件模拟航天器对接,不少人课后主动申请进入北航实验室,深入研究空间技术。
同时,学校开设信息学竞赛兴趣小组,面向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学生,邀请高校的程序设计竞赛队员讲课指导,按初级班和提高班分班教学和训练,还可以在暑期与大学的程序设计竞赛队一起训练。
作为课程的延伸,学校积极构建实践体系。每年,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北航“冯如杯”科技竞赛、中小学飞行器仿真挑战赛等赛事,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能力。2024年10月,学校派出122名学生赴北航杭州校区参加飞行器仿真挑战赛,在与全国413支队伍的竞争中荣获一等奖。
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是,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了中小学的“校外课堂”。在系统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北航教授指导孩子们探讨宇航员升空时的共振与重力问题;在电磁波实验室里,孩子们亲手操作设备,感受电磁原理的奇妙。与此同时,学校还成立了植物生理、智能机器人等工作室,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教授定期来校指导。
在教材与资源保障方面,学校编制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教育资源调查手册》,系统梳理大学的师资、实验室、课程资源,为贯通培养提供支撑;同时,通过“青蓝工程”“骨干教师教研沙龙”等平台提升教师创新能力。这个暑期,学校组织教师参与北航工程训练中心的科技项目制作,化学组李老师感慨地说:“自己动手做无人机航模后,我更清楚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在评价体系方面,学校积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制定涵盖科学态度、创新意识等维度的评价量表。比如,对学生的科技创作,从最初的方案设计到最终的模型制作,每一步都记录在评价档案中,这种过程性评价能更精准地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质。
未来,学校将继续丰富课程供给、完善选拔机制,搭建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让更多怀揣科学梦想的学生,在这里实现从“好奇”到“创新”的跨越,为国家培养更多关键领域的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