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想写作业。”
“这次考试我又没考好。”
“上学好累啊,我不想去上学了。”

当孩子频繁说出这些话,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你就是太懒了!”“不够努力!”“又在找借口!”
但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在我们的家庭系统咨询指导中,经常听到家长发出这样的困惑:“老师,我的孩子是不是在偷懒?”
事实上,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偷懒不愿意去做事情,而是因为他们的“心理能量”太低了。
心理能量低的孩子,其实不是不想完成任务,而是确实做不到。
就像一部电量耗尽的手机——不是不想运行,是实在没有电了。
这种状态,会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动力去完成该做的事情,看起来可能是懒散、拖延,但实际上是能量耗尽造成的“无力感”在作祟。

具体来说,心理能量低的孩子,通常会有以下几种典型的表现:
01.学习效率低,启动和持续都很困难
心理能量低的孩子,大多都只倾向于玩游戏、刷短视频这些不怎么费脑子的活动。
一旦面对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有挑战性的高消耗任务(如学习、深度思考),往往就迟迟无法进入状态。
他们可能会长时间坐在书桌前,却无法真正开始学习。
即便勉强开始,也难以保持专注,很容易分心走神。
这也恰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不是孩子不想努力,而是他们的心理能量只够维持一些低消耗的活动。

02.身体容易疲倦,恢复能力差
心理能量低的孩子,稍微做一点事儿,就会觉得累得不行,而且这种疲惫感通常是持续性的,还会伴随着头痛、睡眠问题(睡不醒或睡不着)、食欲变化等一些生理症状。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精力恢复速度很缓慢。
即使经过长时间的休息,仍然会感到精疲力竭,无精打采,“沉重感”很难有所缓解。
这些都是孩子心理能量恢复系统出现问题的典型表现。
03.情绪不稳定,波动比较大
在情绪状态上,心理能量低的孩子,也会呈现出一种“情绪耗竭”的状态——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出现波动,也很难预测,经常遇到一些小事就发脾气。或者突然变得特别沉默,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以往能轻松化解的小挫折,现在会让他们陷入长时间的低落,而且这种情绪状态的恢复也变得异常缓慢,负面感受可能会持续很久。
这些也都是因为孩子心理能量的不足,导致他们的情绪调节系统出现了功能性失调。
所以,孩子表现出来的“懒”,本质上不是态度问题,是因为孩子暂时失去了有效调动和维持心理能量的能力。
就像一部性能不足、严重老化的手机,不是不想工作,而是系统已经失去了有效运行的功能。
当孩子持续出现这些表现时,实际上是他们在发出「心理电量严重不足」的求救信号。
孩子的心理能量跑到哪里去了?
当我们观察到孩子可能处于心理能量耗竭的状态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他的能量去哪儿了?
要解释这一点,我们不妨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一下“心理能量耗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著名的心理学家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提出过一个理论:他认为我们人类有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叫做“自我耗损”。

这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你让孩子干家务拖地,他用力气用多了,肌肉会疲劳,会觉得手脚乏力,这是一种对身体能量、对体力的损耗。
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都是有限的,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我们就没劲儿再继续干活了。
与之相对应的,除了身体力量,孩子在完成任何一件事的时候,还需要一些心理能力的支持——比如意志力和控制力,这能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做出决策并坚定执行,以及控制一些负面冲动行为,类似遇到困难就放弃、乱发脾气等等。
“自我损耗”理论表明:
这些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跟我们的“肌肉”是一样的,它们在发挥作用的时候,同样需要消耗一种心理资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能量。
你可以把这些想象成孩子的“心力”,它和体力一样,都是有限的,而且会不断损耗,最终也是会被用完的。
对孩子来说,做任何需要努力、需要克制的事情,都会消耗心力,让他们的心理能量产生损耗。
比如——
孩子强迫自己听不喜欢的课、做很难的数学题,需要集中注意力和动脑子,这要耗“心力”;
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忍住没哭、没顶嘴,需要管理和控制情绪,这也要耗“心力”;
孩子放弃玩游戏去写作业,需要抵抗诱惑,这更要耗“心力”。
甚至,在你不停地跟他讲道理、催他快点时,他需要耐着性子听、压抑自己的烦躁——这同样在消耗他所剩无几的“心力”。

最关键的是,所有这些事情,消耗的都是同一罐“心力”。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那边,罐子里的“心力”可能已经所剩无几了。
这时你再让他“坚持一下”“要有意志力”,他不是不愿意,而是他的“能量”已经耗尽了,进而导致了意志力和自控能力的下降,所以才会拖延、易怒、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儿......
看到这里,有的家长可能要问了:
那孩子不都是要去学校,一学一整天吗?怎么人家的孩子就能量满满的,我的孩子就没能量了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恰恰就藏在你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怎样的家庭环境上。
当家庭从“充电宝”变成“耗电站”
的确,每个孩子都会面临学业压力,当孩子在学校经历了一天疲惫的学习之后,家庭本应成为他恢复休息、补充能量的地方。
然而对很多孩子来说,现实可能恰恰相反——不少家庭在孩子看来,反而成为了另一个需要高度戒备、耗费心力的“战场”。
在我们长期的家庭系统咨询指导过程中,就接触过这么几种典型的消耗型家庭相处模式:
不少父母每天可谓是为了孩子操碎了心,从早上的“快起床”“快点刷牙洗脸”“快点吃”,到晚上的“快写作业”“别玩手机了”“快点睡觉”。
除了这些催促,还有随时的纠错:“书包不能这么放”“字写得太乱了”“你这个想法不对”。
想象一下,一个手机在运行一个主要程序时(比如孩子的学习),有几十个看不见的“后台程序”(父母的每一次催促和纠错)在同时运行,还不断弹出通知,这对内存和电量该是多大的一种消耗。

孩子也一样。
每一次催促和纠错,他都必须停下手中的事,调动一次认知资源来接收、处理相应的指令,并做出行为或情绪上的调整。
这个过程本身就在消耗孩子宝贵的专注力、意志力和耐心。
一天被干预几十次,他的心理能量就在这些频繁的“切换”中被白白耗光了。等到真正需要集中精力学习时,早已疲惫不堪了。
我们做父母的,每天除了工作还要养育孩子,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有时候难免会不自主地把情绪写在脸上。
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得先观察爸妈今天心情好不好,然后才决定自己是能放松地待着,还是需要“看大人脸色”行动。
家本应该是最有安全感、最不需要伪装的地方。但如果父母经常情绪波动比较大,家就变成了一个需要高度警觉的环境。
孩子会像走在情绪钢丝上一样,小心翼翼地观察、揣测父母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言行,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引爆“地雷”。

这种持续的“情绪监控”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绪劳动”,是一种非常大的精神内耗。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用于学习、创造的能量,就都被挪用到应付家庭内部的不安定了。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都很大,日程表经常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就连放学后和周末时间,也会被各类补习班、兴趣班填满。
好不容易回到家,刚拿起手机想放松十分钟,可能就会被父母叫去写作业了;在书桌前发会儿呆,思考思考人生,又会被认为是“磨蹭、不专注、浪费时间”。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是无法获得真正的精神放松的。
正如前面所说,我们的心理能量并不是取之不尽的。
那些看似“无用”的放空、发呆、从事纯粹出于热爱的活动(哪怕是打游戏、看闲书),正是心理能量的“充电时间”。
当这些时间被完全剥夺,孩子就变成了一部一直在放电,却没有机会充电的手机。
结果只能是电量逐步耗尽,最终自动关机——表现出来就是学习倦怠、兴趣丧失和情感麻木。
所以我们会发现,
那些总是“能量满满”的孩子,大多都是成长在一个能够为他有效补充心力的家庭环境中;
而一个低能量孩子,或许正身处一个持续被消耗、心理能量“入不敷出”的家庭交往模式里。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解决孩子心理能量低下的问题,最需要反思和改变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家庭这个“能量系统”本身。
家长该怎么办?
答案就两点:第一,停止额外消耗;第二,补充孩子能量。

具体怎么做呢?父母可以从情感、身体和心理三个维度出发——
01.情感上:少讲道理,开始理解和接纳孩子
"你要努力学习啊!"
"你这样偷懒,以后就要吃苦!"
"要对得起爸爸妈妈的付出!"
这些道理孩子听了千百遍,当他们能量不足时,这些话就像对一个腿骨折的人说:"你要坚强地站起来走路!"
不仅毫无帮助,反而会加重痛苦。
调整的关键,就是要从“纠正孩子的问题”,转变为“理解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表现出疲惫或懈怠时,先接纳他的状态,而不是急于指出问题。
把“你怎么这么懒”,换成“你看起来累坏了,需要休息一会儿吗?”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真的在试图理解他的处境,而不是急着改造他时,他的防御系统就会放松,紧张的神经就能得以舒缓,内心就有了重新积蓄能量的空间。
当然,理解感受并不意味着纵容或放弃原则。
恰恰相反,只有在充分理解孩子感受的基础上,我们后续的引导和建议才能真正被听进去。
就像要先松土才能播种一样,理解感受就是在为有效的沟通松土。
02.身体上:帮孩子保持高质量的睡眠和适度运动
我们常说身心结合,当孩子心理能量不足时,身体是他们重要的恢复资源。
通过科学地管理孩子的睡眠和运动,这实际上也是在为他们的心理恢复,提供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首先,心理能量低的孩子往往都会有睡眠问题,不是睡得不够,而是睡得不好。
所以孩子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早点睡",而是能创造一个安全、放松的睡前环境——比如提前一小时调暗灯光,用温水泡脚、听轻音乐等方式,让他紧绷的神经系统能放松下来。

此外,运动也是一个很好的恢复能量的方式。
但低能量孩子需要的,不是大汗淋漓的锻炼,而是一些能唤醒身体的"微量活动"。
从床边简单的伸展,到饭后十分钟的散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活动,能像钥匙一样,重新启动孩子身体的能量循环。
当运动不再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成为随心而动的选择时,孩子会重新发现身体的内在活力。
这些微小的活动积累,比一次性的剧烈运动,更能帮助孩子的能量系统恢复平衡。
03.心理上:降低压力和焦虑,多给孩子安全感、支持感和成就感
当然,也有一些父母会困惑:"我让孩子休息了,也让他吃好喝好的了,怎么还是没精神?"
单纯的休息只是恢复的基础。能量低的孩子,还需要更多来自心理层面上的滋养。
首先,亲子互动和陪伴不能少。
孩子的心理能量很大一部分来自父母的关注和爱。
如果平时工作太忙,忽略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孩子会感到孤单,久而久之能量也会下降。
所以,一起看看书、聊聊学校的趣事,或者在周末安排一些亲子活动,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支持,从而提升他们的心理能量。
另外,允许并支持孩子“真正地休息一会儿”。
尊重孩子的充电方式。如果他觉得看一会儿课外书、画一会儿画、或者单纯发发呆就能回血,只要不过度,就请不要用“你别浪费时间”去打断他。
最后,降低期待,给孩子创造成就感。
试着调整自己的关注点。不要只盯着考试成绩这些最终结果,而要看见孩子的努力过程。
不要只说"考得好",还可以说"我看到你这周每天都坚持复习到很晚,这份坚持很棒。"
另外,学会降低对孩子的期待,把大目标拆解为可达成的小目标,比如从"数学考到90分"变成"今天弄懂这三道题",让孩子在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中积累信心。
总之,心理能量的恢复是需要积极体验的。
单纯的休息只能缓解表面疲劳,而真正的能量补充,来自安全感、支持感和成就感这些积极体验。
当孩子能从日常生活中获得这些体验时,他的心理能量系统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关注孩子改变的积极信号
当你开始做出改变,孩子通常也会慢慢表现出一些积极的变化:
比如他们的表情会变得柔和,不再总是皱着眉头了;也愿意主动分享学校的事情了,哪怕只是一些小事;
虽然还会说累,但开始有恢复的迹象了;对于一些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也重新愿意尝试了等等。
我们果壳心理在长期的青少年家庭系统咨询指导中,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孩子:他们不是不想好,而是真的没有能量了。
但也请相信,通过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家庭环境的调整,大多数孩子都能逐渐恢复心理能量,重新找回学习的内在动力。
写在最后
每个“犯懒”表象的背后,都可能有一个正在挣扎、能量枯竭的孩子。
有的孩子是不想学,有的孩子是想学却学不动。
前者需要的是激励,后者需要的是修复和滋养。
当我们看到孩子反复挣扎却无法振作起来时,应该意识到,这可能是他心理能量系统发出的求救信号,而非简单的态度问题。
作为父母,我们的重要功课就是:当孩子电量不足时,不做那个拼命按开机键的人,而是要成为温暖的充电宝,给孩子时间和空间慢慢恢复能量。
有时候,允许孩子「停下来」,恰恰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再出发」。
当我们停止消耗,开始滋养,那个充满活力的孩子,一定会慢慢回来。
参考文献
1.Baumeister, R., Bratslavsky, E., Muraven, M., & Tice, D. (1998). Ego depletion: 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4(5), 1252-1265.
2.Baumeister, R. F., Campbell, J. D., Krueger, J. I., & Vohs, K. D. (2003). Does high self-esteem cause better performance, interpersonal success, happiness, or healthier lifestyl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4(1), 1-44.
Guocare Research Center

果壳心理研究中心秉承“兼收并蓄,止于至善”的宗旨,通过赋能团队与行业,优化咨询工具与人才培养;通过创新研发,迭代指导体系与家长课程,确保服务循证有效;通过互联学术与实务,构筑心理健康新格局。以好奇、创新、探索、赋能的CARE精神,致力于将科学的心理学转化为每个家庭可用的温暖力量。
上一篇:那个教我“浪费”时间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