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晒出一张“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家校联系卡”引发热议。这张联系卡中,除常规的学生基本信息和教育需求外,还要求家长填写工作单位、学历,甚至“是否单亲”,并专门设置“家长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一栏。(纵览新闻11月14日)
11月14日,该校发布情况通报称,发放“家校联系卡”,意在吸纳有能力、有热情的家长参与校委会建设。因问询项目设计欠妥,引发家长及社会各界关注与困扰。学校向全体家长诚恳致歉,并已叫停填报收集卡片,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
忻州市长征小学的做法,既触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红线,也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看似是家校协同的无心之失,实则暴露了部分教育者功利化的育人偏差。细读后续通报,“问询项目设计欠妥”更有轻描淡写、避重就轻之嫌。
教育初心是“有教无类”,家校合作本质是携手育人。“育人场”不该也不能异化为资源“交换站”。相比于能提供场地、人脉的“有用家长”,愿意共同守护孩子成长的“有心家长”更为珍贵。
我们理解,学校办学需要社会资源的适度赋能。如开展职业教育邀请家长做专题分享;对接家长所长组织劳动实践;开设特色课程邀请家长授课……但都得建立自愿平等基础上,以具体需求为导向,并且最大限度减小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家校联系卡该记录的,是孩子的成长需求,而非家长的社会资源;该搭建的,是信任的桥梁,而非功利的通道。奉劝部分学校与其挖空心思整合所谓“社会资源”,不如深刻检视,把精力真正用在提升教学质量、关爱每个学生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谌晗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