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哈尔滨音乐学院考研的团队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哈音全套课程)
2025年【哈音806中国音乐通史】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
1.相和歌
相和歌是汉代汉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它最初产生于民间,是人们在劳作、宴饮等场合演唱的歌曲。其特点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也就是歌唱者自击一个叫“节”的乐器,与管弦乐器相互应和进行演唱。相和歌的结构形式多样,有单曲演唱的形式,也有大型的、多段体的大曲形式。相和歌的歌词内容丰富,涉及爱情、劳动、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音乐元素,对后世的清商乐、鼓吹乐等传统音乐
2.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是中国古琴名曲,也是现存最早的琴曲谱,是唯一所见的减字谱发明前保存于文字谱上的乐谱。该曲相传为孔子所作,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卷子谱,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曲名之前冠以调名,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具有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音调特征,格调幽怨、压抑。其节奏缓慢,力度不强烈,表现了空谷幽兰的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表达了抑郁伤感的情绪。
3.萧友梅
萧友梅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是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萧友梅积极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创办了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为中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构建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基本框架。在音乐创作方面,他创作了许多声乐和器乐作品,如歌曲《问》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对艺术歌曲民族化的探索,在旋律、和声等方面融合了民族风格。他还通过撰写音乐著作和文章,传播西方音乐理论知识,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刘天华
刘天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在音乐创作上,他为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创作了诸多经典作品。如二胡曲《病中吟》《光明行》等,琵琶曲《歌舞引》等。这些作品既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又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极大地提高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和地位。作为演奏家,他的二胡、琵琶演奏技巧精湛,为后人树立了典范。在音乐教育方面,他积极推动国乐改进,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众多音乐人才,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近代民族音乐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
5.李叔同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艺术大师和佛教高僧。在艺术领域,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等。作为音乐家,他是中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歌曲作品如《送别》,歌词典雅,曲调婉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们喜爱,并且在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美术方面,他引进西方绘画理念和技法,是中国油画和广告画的先驱之一。中年之后,他遁入空门,法号弘一。在佛门,他精研戒律,弘扬佛法,成为一代高僧大德,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对文化、宗教等诸多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
6.新秧歌运动
新秧歌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文艺界开展的一场重要文艺活动。它以陕甘宁边区的秧歌为基础进行改造创新。新秧歌在内容上摒弃了旧秧歌中封建迷信等落后成分,结合当时的抗日救国、边区建设、劳动生产等时代主题,塑造了众多翻身农民、八路军战士等新形象。在形式上,融入了话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丰富了表现力。例如《兄妹开荒》就是新秧歌运动中的典型作品,深受群众喜爱。新秧歌运动不仅活跃了边区的文艺生活,而且推动了文艺的大众化、民族化进程,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理念的生动实践。
简答题
1.宋代说唱音乐的发展
宋代说唱音乐发展蓬勃,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从发展背景来看,宋代工商业繁荣,大都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化,为音乐艺术包括说唱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土壤,瓦舍、勾栏等演出场所的出现也进一步推动了其发展。
在形式方面,宋代说唱音乐形式多样。鼓子词以鼓为节拍,通篇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每段兼以说白,如《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唱赚以鼓、板、笛为伴奏,有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同一宫调、一韵到底。诸宫调由不同宫调的曲牌联结,体制宏大、曲调丰富,如《西厢记诸宫调》。
此外,还有流行于农村的陶真、受城市子弟喜爱的涯词、由小商贩叫卖调发展而来的货郎儿等。宋代说唱音乐上承唐代变文等艺术形式,下启元杂剧等戏曲的发展,为中国古代音乐和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2.唐代音乐机构
唐代音乐机构众多,且分工明确,在音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管辖的机构中,太常寺是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其下有大乐署和鼓吹署。大乐署兼管雅乐和燕乐,负责编制音乐谱册、选拔与训练音乐人才、组织音乐演奏等,还主管对艺人的训练与考核,对艺人的要求和考核标准极高。鼓吹署则专门管理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是卤簿与军乐的官署。宫廷管辖的机构有教坊和梨园。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空前发展,分为内教坊和外教坊,外教坊又包括西京和东京的左右教坊等,右教坊多善歌、左教坊多工舞。内教坊的乐伎分为内人、宫人、搊弹家三类。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由宫廷派内监主管,其成员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宫外也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唐代音乐机构分工细致,培养了众多音乐人才,创作和演奏了大量音乐作品,对唐代音乐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后世音乐发展提供了借鉴。
3.简述海青拿天鹅
《海青拿天鹅》是中国古代一首非常著名的琵琶曲。
从乐曲背景来看,它产生于元代,海青是一种猎鹰,此曲描绘了海青捕捉天鹅的紧张场景。在音乐内容方面,乐曲通过琵琶演奏技巧生动地展现了激烈的狩猎画面。一开始,琵琶以强烈的节奏和多变的指法描绘出海青在天空翱翔、盘旋,寻找猎物的情景,仿佛将听众带到广袤的草原之上。随着音乐的推进,琵琶声模拟出天鹅的惊飞、逃窜,以及海青的追击,音符间充满紧张的气氛。在演奏技巧上,运用了丰富的指法,如扫弦、滚奏等,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动态感。
《海青拿天鹅》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琵琶独奏曲,在琵琶音乐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体现了古代琵琶演奏技巧的高度发达,而且其生动的叙事性也为后世琵琶音乐的创作提供了范例,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4.简述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乐律学理论。
首先,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弦长(或管长)的增减来计算音律。所谓“三分损一”,是将原有弦长(或管长)三等分后,减去一份,这样就会得到上方纯五度的音;“三分益一”则是将原有弦长(或管长)三等分后,增加一份,从而得到下方纯四度的音。
从历史意义来讲,它在中国音乐发展历程中有着深远的价值。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构建了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体系的理论基础,通过反复运用这两种计算方式,能够推导出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基本音阶。并且,这种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音高与弦长关系的科学认知,对后世律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石。
5.聂耳的音乐创作
聂耳的音乐创作极具价值与影响力。
在创作内容与形式上,他创作了众多类型的作品。在群众歌曲方面,有《义勇军进行曲》,以坚定有力的节奏激发人民爱国情感与民族精神;《大路歌》反映工人阶级生活与斗争。抒情歌曲如《铁蹄下的歌女》,为被压迫女性发出沉痛控诉。还有儿童歌曲《卖报歌》等,展现儿童生活。他还创作了《金蛇狂舞》等民族器乐合奏。
聂耳的音乐创作风格独特。他将西方音乐元素与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素材相融合。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强烈的战斗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以简洁有力的音乐语言、多变的句式和巧妙的休止运用,使音乐富有动力性与节奏感。聂耳的音乐创作意义重大,他以音乐为武器,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民诉求,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光辉形象,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为中国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作品成为中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6.学堂乐歌代表人物及重要作品
学堂乐歌有多位重要代表人物。
首先是沈心工,他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代表作品有《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这是我国最早的学堂乐歌之一。歌曲节奏明快有力,歌词“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等内容简单易懂,充满激励性,能够唤起学生们的爱国精神和强身健体的意识。
李叔同也是杰出代表。他的作品《送别》是学堂乐歌中的经典之作。歌曲采用了美国作曲家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词古典雅致,“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等歌词,意境深远,将离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既带有中国诗词的韵味,又融合了西方音乐的曲调,深受人们喜爱,传唱至今。
学堂乐歌的这些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开启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先河。他们通过在学校推广乐歌,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在音乐风格上融合中西,为中国音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起到了深远的推动作用。
7.简述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群众音乐运动。
从运动的兴起背景看,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爱国音乐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用音乐作为武器唤起民众的抗日意识。在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抗日救亡歌曲。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节奏激昂,旋律振奋人心,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号角;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以黄河为象征,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日精神。这些歌曲通过群众集会、游行示威、街头演出等多种方式广泛传播。不仅在城市中传唱,还深入到农村、工厂和军队。无数群众参与其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使抗日救亡思想深入人心。同时,它也促进了中国音乐创作的发展,推动了音乐的大众化和民族化进程,为中国近代音乐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8.简述黄自的音乐创作
黄自的音乐创作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声乐创作方面,他的作品题材丰富。艺术歌曲是其重要创作领域,如《玫瑰三愿》,旋律优美、情感细腻。歌曲通过描绘玫瑰的三个愿望,委婉地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爱国歌曲,像《抗敌歌》,节奏坚定有力,歌词慷慨激昂,体现了抗日救亡时期的爱国情怀,激励人们抵抗外敌入侵。此外,他还创作了不少学校歌曲,例如《西风的话》,旋律舒缓,歌词富有诗意,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起到积极作用。
在器乐创作上,黄自也有所建树。他创作了一些管弦乐作品,在和声、配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作品注重旋律线条与和声色彩的融合,结构严谨。
黄自的音乐创作融合了中西音乐之长。他既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又巧妙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他的作品对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尤其是在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和推动中国音乐创作民族化进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简述牧童短笛的创作意义
《牧童短笛》是贺绿汀的经典作品,有着深远的创作意义。
从民族音乐发展角度看,它是中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里程碑。这首作品成功地将西方的钢琴演奏技巧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相结合。在旋律上,乐曲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格,仿佛描绘了一幅牧童在田野间悠然吹笛的画面,其旋律线条婉转悠扬,带有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特色,如五声音阶的运用,让听众能清晰地感受到民族风格的韵味。
在音乐文化交流层面,《牧童短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音乐的魅力。它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音乐提供了窗口,打破了西方对中国音乐的固有认知。在国际舞台上,它证明了中国音乐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西方乐器上绽放光彩,有助于促进中西音乐文化的相互理解与融合。
从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来说,《牧童短笛》作为优秀的教学曲目,有助于培养中国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它也启发了后来的作曲家,鼓励他们在音乐创作中探索民族风格与西方技法的融合之路,推动中国音乐创作的多元化发展。
(点击试听↑↑↑)
论述题
白毛女的创作特征及对我国歌剧发展的影响
《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1945年在延安首演,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该剧根据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改编,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白毛女》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创作特征
《白毛女》在情节结构、语言、表演和音乐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创作特征。
·情节结构:《白毛女》吸取了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全剧分为五幕,通过喜儿的悲惨遭遇,真实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农村的阶级矛盾。这种结构不仅增强了戏剧的紧凑感,也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语言: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既保留了戏曲的韵律美,又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剧中人物的对话和唱词通俗上口、精确洗练,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要求。
·表演:《白毛女》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借鉴了话剧台词的念法,使表演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这种表演方式不仅丰富了舞台表现力,也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音乐:《白毛女》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同时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作曲家康建成在作曲过程中充分挖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如民歌的旋律、二胡的音色等,使整部歌剧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气息。此外,他还巧妙地运用了西方古典音乐的编曲技巧和和声结构,为故事情节增添了戏剧性和张力,音乐色彩丰富多样,表现力十分强大。
对我国歌剧发展的影响
《白毛女》的成功对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音乐风格:《白毛女》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新模式,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元素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丰富了中国歌剧的音乐表现力,也为后来的歌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表现手法:《白毛女》在情节结构、语言、表演等方面的成功探索,为后来的歌剧创作提供了范例。许多文艺工作者受到《白毛女》的启发,纷纷尝试用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歌剧”的繁荣局面。例如,《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作品在创作方式和艺术特点上都与《白毛女》一脉相承。
·社会影响:《白毛女》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广大基层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现状,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要求,真正实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艺术理念。这种贴近生活的创作方式,使得《白毛女》在当时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场场爆满。
《白毛女》作为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它的创作特征和对我国歌剧发展的贡献,使其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永远留在中国音乐创作的青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