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与创新发展,全国各高校在这一年里奋力突破,锐意进取。
这一年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着重指出:“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坚定不移地朝着构建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行。”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科技与人才被首次整合为“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其中,将建设教育强国置于首要位置,赋予了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01多校专业大变革
2024年,本科教育迎来了专业布局的一次大规模调整与重构。
“尚未离校,所学专业已不复存在。”这一现实情况在2023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及审批结果中得以凸显。此次调整涉及3389个专业点,无论是增设、撤销还是调整,其规模均为历年之最,其中撤销的本科专业高达1670个,同样刷新了历史记录。与此同时,24个新兴专业被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使得目录内的专业种类达到了816种。
如图所示,自2019年至2023年,中国高校本科专业点的数量经历了显著的调整变化。
早在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便联合发布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要求至2025年,需对全国高校约20%的学科专业布点进行优化调整,旨在增设一批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同时淘汰那些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符的学科专业。
2025年,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工作已进入了关键的冲刺阶段。面对这一形势,各省市及各高校正面临着如何科学布局、紧密贴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紧迫课题。
02学位法颁布
2024年,我国学位制度发展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学位制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以来,学位法的全面修订与制定,标志着这一基本制度迈出了历史性的新步伐。2024年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学位法,该法将于2025年1月1日正式生效。学位法内容全面,涵盖了总则、学位管理体制、授予资格界定、授予标准设定、授予流程规范、质量保障体系及附则等七大章节。
学位法的制定,不仅对于规范学位授予流程、维护学位申请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学位授予质量具有深远影响,更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以及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的关键举措。
学位法的出台,无疑是中国学位制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为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和保障。
03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布
2024年,我国科技成果迎来了丰收的璀璨时刻,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揭晓尤为引人注目。
历经三年的精心评选,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盛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庄严举行,正式揭晓了2023年度的获奖名单,众多杰出科学家与重量级科研成果荣耀加冕。其中,备受瞩目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泰斗)和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凝聚态物理界的领军人物)共同摘得,彰显了我国科研领域的顶尖实力。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备受瞩目的“国家三大奖”通用项目评选中,67所高等学府喜获丰收,清华大学以9项大奖的傲人成绩独占鳌头;西安交通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紧随其后,均以7项获奖紧随其后。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多所非“双一流”高校同样大放异彩:吉林农业大学与浙江工业大学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有所斩获;而陆军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及温州医科大学则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展现了科研创新的不凡实力。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聚焦于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医药卫生等多个关键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秉持自主创新、厚积薄发的精神,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04多所高校转型升级
2024年,高校升级步伐显著加快,迎来了“更名升本”的集中亮相期。高校名称的更迭,历来被视为学校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2024年6月末,教育部正式揭晓了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录,令人瞩目的是,此轮名单中共有50所高校以全新面貌亮相,这一更名数量几乎占据了近十年来更名总数的一半。
具体而言,26所高等职业院校成功晋级,正式迈入“本科”行列;12所本科高校实现了从“学院”到“大学”的华丽转身,圆了多年的“大学梦”;另有10所独立学院顺利完成转设,办学性质实现了质的飞跃。
(图片来源:佛山大学官方微信)
自2023年教育部重启高校更名工作以来,围绕校名的“生存之战”再度激烈上演。据统计,目前尚有至少20所高校正处于更名进程中,积极谋求新的身份认同。
然而,成功更名仅仅是高校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标志,远非终点。对于高校而言,持续提升综合实力,才是实现持续发展、不断蜕变的关键所在。
05人文社科最高奖项揭晓
2024年,人文社科研究领域迎来了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经过漫长等待,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于7月荣耀揭榜,共计1496项成果脱颖而出(涵盖香港、澳门高校),包括著作论文奖1196项、咨询服务报告奖76项、普及读物奖21项,以及青年成果奖203项。
这一奖项,作为国内人文社科领域的顶尖荣誉,以其公信力和影响力,彰显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卓越成就。自1995年设立以来,该奖项每三年或四年评选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
(图片来源:微言教育)
在本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的角逐中,北京大学以94项获奖成果傲视群雄,位居全国之首,其中一等奖数量达到11项,展现其深厚的研究底蕴。中国人民大学紧随其后,以85项获奖总数位列第二,更以14项一等奖的数量独占鳌头,彰显了其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卓越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则以60项获奖总数,稳居全国第三,同样表现出色。
消息来源:新华社、高校官网、微言教育、高绩等
本文由IAMSET学术服务小编手工整理,如有错误请后台联系小编,本文仅用作学术分享用途,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转载请注明来源和IAMSET学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