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带孩子的时候,家长朋友们有没有发现,有的孩子像小太阳,敢说敢做,就算做错了也笑嘻嘻的;可有的孩子总像躲在阴影里,说话小声,做事犹豫,明明挺棒的,却总觉得自己不行。
其实啊,孩子的自卑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就像田里的杂草,悄悄长出来,总会露出些苗头。
要是孩子有这3个表现,可能是心里藏着不自信,得慢慢帮他拔去这根“杂草”了。
1、总想着讨好别人,把“我不配”挂在心里
自卑的孩子总怕别人不喜欢自己,就像揣着颗玻璃心,处处小心翼翼,宁愿委屈自己也要顺着别人。
小区里的朵朵就是这样,每次和小朋友玩积木,她明明有很棒的想法,却总说“你们定吧,我都行”;分零食时,哪怕是自己爱吃的,也会先让别人挑,最后拿剩下的。
有次她妈妈带她买裙子,她看中了一条粉色的,可表姐说“蓝色更好看”,她立马低下头说“我也觉得蓝色好”,回家后却偷偷对着粉色裙子的图片发呆。
朵朵妈妈一开始觉得孩子“懂事”,后来才发现,她不是懂事,是怕别人不高兴,总觉得“自己的想法不重要”。
而邻居家的小男孩,想要什么会直说,和小朋友有分歧会争论,虽然偶尔显得“倔”,但心里透亮,知道“我喜欢的也值得被尊重”。
其实,孩子适当迁就别人是好事,可总把自己排在最后,就像把自己的光芒关起来,时间久了,连自己都忘了原来会发光。
要是孩子总说“随便”“听你的”,别急着夸他“乖”,多问问他“你到底想怎样”,让他知道自己的想法很重要。
2、不敢尝试新事物,总说“我不行”
自信的孩子像刚学飞的小鸟,就算摔几次也想再试试;可自卑的孩子总怕摔,还没起飞就想着“我肯定飞不起来”。
同事小李的儿子小宇就是这样,学校组织绘画比赛,他明明画得不错,却死活不肯报名,说“别人画得都比我好,去了也是丢人”;小区里新安装了攀爬架,其他孩子都抢着玩,他只敢站在旁边看,妈妈鼓励他试试,他低着头说“我怕摔下来,我做不到”。
小李这才想起,以前小宇学骑车摔了一跤,自己随口说了句“你怎么这么笨,这点事都学不会”,从那以后,孩子学啥都畏首畏尾。
其实,孩子学东西就像学走路,摔倒是常事,最怕的是家长一句“你不行”,让他真觉得自己不行。
要是孩子总把“我不会”“我不行”挂在嘴边,先别急着逼他“勇敢点”,可以陪着他从小事试起——比如先在平地上练骑车,先爬最低的攀爬架,让他慢慢发现“原来我能做到”。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是给自信添砖。
3、对别人的评价太敏感,一句批评记很久
自卑的孩子心里像装着个放大镜,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能翻来覆去想半天,总往坏处琢磨。
邻居家的梅梅就是这样,有次老师说“你这道题步骤可以再改改”,她回家哭了好久,说“老师肯定觉得我笨”;亲戚随口夸了句“妹妹比你活泼”,她就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觉得“大家都喜欢妹妹,不喜欢我”。
梅梅的妈妈说,孩子从小就特别“听话”,可越长大越玻璃心。
其实,这不是孩子敏感,是她心里没底气,总怕自己不够好,所以别人的一句话都能戳中她的“软肋”。
反观那些被夸“心大” 的孩子,不是不在乎评价,是他们知道“别人说的不一定对,我对自己有判断”。
要是孩子总因为别人的话难过,别总说“你别往心里去”,可以跟他说“老师提意见是想让你更好,不是觉得你不好”,帮他把放大镜换成普通镜片,慢慢明白“别人的评价只是参考,不是定论”。
孩子的自信就像小树苗,需要慢慢浇、细细养。要是发现他总讨好别人、不敢尝试、太在意评价,别急着批评他“没出息”,先想想是不是自己平时给的鼓励太少,否定太多;是不是总拿他跟别人比,让他觉得“我永远不够好”。
写在最后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会画画,有的会讲故事,有的待人特别暖。
咱们要做的,就是帮他看见这些光——他讨好别人时,告诉他“你的想法也重要”;他说“我不行” 时,陪着他“试试就知道”;他因为别人的话难过时,帮他“把话往好处想”。
慢慢的,小树苗会长得越来越壮,孩子也会慢慢相信“我其实挺棒的”。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