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高校秋季校园招聘已经全面启动,2026届的高校毕业生在9月份和10月份都需要陆续投简历,争取拿到企业的签约,避免明年毕业时出现失业风险。
教育部目前还没有公布2026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但预计将会达到1300万左右,依然会创历史新高。而如今大家都很清楚目前的经济环境,所以今年的就业形势同样不容乐观。
比如最近黑龙江举办的人才招聘会现场,根据记录有10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现场人山人海,到处都挤满人排长队,而参加的单位预计仅提供9000余个岗位,竞争可以说是非常激烈。
这里面某单位的图书馆岗位招聘时,竟然都需要应聘者拥有博士学历,且基础工资标准只有4500元-5000元之间,但依然有大量毕业生看重其岗位的稳定性,投递大量简历。
当就业的形势变得越发严峻,大量的毕业生都竞争同样的岗位,各类企业必然会择优录取。不仅是比拼学生的学校,出身还有学历,更关键的还有学生的履历和能力。
从今年各地招聘人员反馈的结果来看,有部分大学生的简历很难通过筛选,想要找到好工作确实会比较难。具体来说这些在投递简历阶段和面试阶段被淘汰的学生,都有若干共同特征,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没有社会实践经历的大学生
以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类企业整体盈利状况较好,对于人才需求量较大,所以愿意启用没有任何社会实习经历的大学生,各类单位有耐心进行培养。
但如今各类企业的盈利收窄,招聘高校毕业生时更希望能直接创造价值,不再想花成本进行培养。企业用人制度或者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对高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
如果是本科毕业生仅有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包括各种校园内外的竞赛、企业实习或者是科研项目等,即没有基本的工作技能,很难获得企业青睐。
如果是研究生则应该要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需要跟随导师参加相应的科研项目,并具备相应的研发能力。将研发项目和能熟练使用高级软件写在简历里面最有用。
当然,各类专业需要的技能或者实习经历会有差异。如果是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更需要的是企业方面的实习经历。而理工类专业则更需要比赛或者项目方面的经历。
第二种:自身定位出现偏差的大学生
最近两年到招聘现场采访高校毕业生,发现大量毕业生对于自身能力没有清醒认识,但是对企业方面的薪资和福利等要求却很高,已经脱离社会的现状。
比如浙江某位普通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应聘外贸企业时是月薪要求是8000元到10000元,要求双休和朝九晚六,但自身却没有相关的实习经验。
而企业方面对于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能开出的薪资只有6000元,该毕业生并不满足于此,所以也无法达成一致签订就业合同。全国大量高校毕业生都有类似的情况。
自身没有拿得出手的技能和实习经历,但是对企业的薪资要求却处于较高水平,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得很多大学生都无法适应,也无法放低身段选择企业。
如果是985高校本硕毕业,对用人单位的薪资和福利要求较高可以理解,但如果只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又没有出众的能力,总是好高骛远,终将会被就业市场所抛弃。
第三种:没有明确目标的大学生
每年临近高校毕业季,大量在校园里面与世无争安分上学的大学生,都会感到非常迷茫,对于未来的发展根本没有任何目标,家庭方面又很难给予方向和支持,这类学生占据非常高的比例。
这类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大三开始想要准备考研,但看到别人在准备国家公务员考试,又想着放弃考研准备考公,如今高校秋季招聘,又想着前往校园招聘投简历等。
简单来说,这类学生没有固定目标,也没有办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某项考试或者求职。这样导致的结果会很严重,比如考研和考公都准备不充分大概率全部会落榜。
而在企业投简历方面,没有结合自身特长和实际情况,而是选择海量投简历,也很难会得到企业的回复。因此,这类大学生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铁定是难找到工作。
大学生应该要清楚,在临近毕业季,必须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方向,无论是考公或者考研,或者选择就业,都不能受身边人影响,要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这样才容易找到工作。
当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普及性教育,社会已经出现严重供过于求,大学生不再是社会的稀缺人才。当今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自己想要成为幸运者,则必须要在大一阶段开始进行谋划,确定自己的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方向,并且坚定的往前走,提升自身的专业度,这样才能领先于同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