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是不是孩子犯了错就忍不住上火?玩具扔一地不收拾,说了八百遍还不听;吃饭时故意打翻碗,气得你想拍桌子;甚至跟你顶嘴、撒谎,恨不得揪过来打两下。
可打完骂完又后悔——看着孩子哭红的眼睛,自己也心疼;而且下次孩子该犯的错还犯,根本没记性。
其实,惩罚孩子不是“让他怕你”,是“让他知道错在哪,以后不再犯”。
不用打不用骂,试试这3种方法,孩子不仅能记住教训,还不会伤了亲子感情,建议大家收藏好,遇到情况直接用。
1、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比说教管用,他自己会记牢
谁没为孩子“明知故犯”生气过?提醒他“别把玩具扔地上,会绊倒”,他偏扔;跟他说“饭前别吃零食,会影响吃饭”,他偏吃。
这时候不用骂他“不听话”,也不用帮他收拾烂摊子,让他自己承担后果,比啥都管用。
小区里的朵朵,总爱把积木扔得满地都是,朵朵妈说了好几次没用,后来就不帮她收拾了。有次朵朵半夜想喝水,没看清地上的积木,摔了一跤,虽然没受伤,但吓得哭了。
朵朵妈没说“我早跟你说过”,只是抱着她说“摔疼了吧?积木扔地上容易绊倒人,以后玩完记得收好,就不会摔了”。
从那以后,朵朵玩完玩具都会主动收拾,还跟妈妈说“我不想再摔跤了”。
“自然后果” 就像给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他扔玩具会摔跤,吃零食会饿肚子,忘带课本会被老师批评,这些后果比你说一百句“你错了”都管用。让他自己尝点小苦头,不用你骂,他下次自然会注意,还能养成“自己的事自己负责” 的习惯。
2、用“暂停冷静”代替打骂,帮孩子平复情绪,也给你台阶下
谁没被孩子的“坏脾气”逼到崩溃?他想要的玩具没买到,躺在地上打滚哭;你让他关电视睡觉,他摔遥控器跟你对着干。
这时候要是跟他对着吼,只会越吵越凶,最后你气得手发抖,他哭得更厉害。
不如试试“暂停冷静”——找个安静的角落,让他自己待一会儿,等情绪平复了再沟通,效果会好很多。
隔壁的小明,有次因为妈妈不让他看动画片,气得把绘本扔了一地,还大喊“我讨厌你”。
小明爸爸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他带到房间里的小沙发上,说“你现在很生气,先在这冷静一会儿,等你不喊了,咱们再聊”。
小明刚开始还哭,哭了几分钟就没声了,过了一会儿主动跟爸爸说“我不生气了,不该扔绘本”。
小明爸爸趁机跟他说“想看动画片可以跟妈妈商量,比如‘我再看十分钟就睡觉’,扔东西、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后来小明再想发脾气,都会主动说“我要去冷静一下”。
“暂停冷静”不是“不管孩子”,是给双方一个台阶——孩子能慢慢学会控制情绪,你也能平复怒火,避免冲动下打骂孩子,等冷静下来再沟通,孩子更容易听进去道理。
3、剥夺“特权”而非否定人格,既显惩罚力度,又不伤孩子自尊
谁没为了惩罚孩子“下狠手”?孩子考试没考好,就说“你真笨,别想玩了”;孩子跟同学吵架,就说“你这么不懂事,以后别出门了”。
这样的惩罚,会让孩子觉得“我这个人不好”,反而容易自卑、叛逆。
其实,惩罚应该针对“行为”,不是“人格”——剥夺他的小特权,比如“今天不能看动画片”“周末不能去公园玩”,让他知道“因为你做错了这件事,所以失去了这个机会”,既达到惩罚目的,又不会伤他自尊。
同事家的乐乐,有次故意把同学的铅笔盒藏起来,乐乐妈知道后,没骂他“你怎么这么坏”,而是跟他说“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同学会着急,这是不对的。这周本来答应带你去动物园,现在要取消,等你跟同学道歉,并且保证以后不这样做了,咱们再去”。
乐乐听了很失落,但还是主动跟同学道了歉,之后再也没做过类似的事。
乐乐妈说“不让他去动物园,是让他记住‘做错事要付出代价’,但没否定他这个人,他知道改了还是好孩子”。
剥夺特权就像“扣零花钱”——孩子知道是因为自己做错事才失去的,会想着“下次做好就能再得到”,反而有改正的动力;而否定人格,会让孩子觉得“我再怎么改,爸妈也不喜欢我”,容易破罐子破摔,反而达不到惩罚效果。
写在最后
养孩子就像“治水”,堵不如疏,罚不如教。
打骂孩子虽然能让他暂时怕你,却不能让他真正懂道理,还可能伤了他的自尊、疏远你们的感情。
以后孩子犯了错,不妨试试这三种方法:让他承担自然后果,自己记牢教训;用暂停冷静平复情绪,避免冲动打骂;剥夺特权而非否定人格,既显力度又护自尊。
慢慢你会发现,孩子不仅越来越懂事,还愿意跟你说心里话,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