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这样的情况,考你的博士行吗?”
作者 | 何海波
我想要的博士生
时不时有人问:“我这样这样的情况,考你的博士行吗?”
清华法学博士招生改成申请制后,一些考生更觉没谱了。几年前我曾经发过一篇小文,表达我对未来博士生的期待。这里略作修改再次发送,一并回答。
01
兴趣、素养和志向
我对考生的期待,简而言之,就是有学术兴趣、学术素养,并且准备将来做学问。
(一)学术兴趣。学术就是求知问道。许多人可能觉得它无聊,但你必须对它有兴趣。怎么算是对学术有兴趣呢?从经验来看,喜欢读书、喜欢讨论、喜欢追根究底,积极参与学术社团、学术讲座、读书会等。
(二)学术素养。学术也是一种技艺,需要相当时间的训练才能获得。博士研究生就是培养技艺的一个阶段,是把“学生”训练成“学者”的过程。报考时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素养,差距太大的一时很难补救。
(三)学术志向。攻读博士不是工作之余的“充电”,而应以学术安身立命。迄今为止,我指导的博士都去了高校。如果你以后不准备做研究,就不要报了。由于名额所限,不招在职博士生。
兴趣、素养和志向三者,兴趣和志向都不一定看得真切,下面着重说说素养。
02
要什么样的学术素养?
(一)有专业基础。法律的主要课程都学过,法学领域的重要著作至少看过十来本,公法学科的基本理论比较清楚,前沿问题也有所了解。法学论文没看过几篇,法律学者名字说不出几个的,说明还是法学的门外汉。
(二)有学术视野。读书多,特别是行政法学和法学以外的人文社科书籍。博士阶段固然还要读很多书,但如果原先读书太少,要补也来不及。除了教材总共没读过几本书的,不建议报考。我的文章都没怎么读过的,请慎重报考。
(三)有较好的思维能力。能够运用现有知识条理清晰地分析问题,也能够对现有知识提出有意义的质疑。说来说去都说不到点子上的,能列举十几项却归纳不到三、五项的,只会背诵别人观点却从不质疑的,思维能力有欠缺。
(四)掌握学术研究方法。写过一两篇像样的论文,初步掌握查找资料、选择题目、质辩论证、结构行文的方法。没有发表过论文没关系,我不需要杂志编辑替我来做判断。本科、硕士就发表一堆论文甚至出版“专著”的,我反而很怀疑。
(五)具备较好的语言能力。中文写作极其重要,话都写不通顺的就别考博士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很重要,但口拙一点的可以用笔补救。精通一门外语,至少能够阅读外文著作。外语稍差可以进来以后再补,但这一关是迟早要过的。
(六)做事态度认真。连写一封电子邮件,都语句不通、错字迭出、字号混杂、称呼混乱,你的诚意就让我怀疑。
03
其他事项
(一)欢迎有工作经历的学生
法律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工作经历是一笔财富。我招过一名有两年工作经历的考生。没有全职工作经历,但有较长时间的兼职乃至实习也是好的。博士阶段的研究计划不必限于过去工作的内容,但把过去工作中的体悟与未来的研究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选择。
(二)欢迎有其它学科背景的学生
本科或者硕士不是法学的,也欢迎申请。理论上,不同学科的交叉可能带来新颖的视角。但我遇到的大多数情况是,不是法学科班出身的考生法学功底差得比较远。我希望,原先的学科学得比较扎实(能够把其他学科学好的,相信也能够把法律学好);同时法律也要有些底子(譬如已经通过了司法考试,看过一些像样的法律书)。
最后,如何联系?
有意联系的,请提供一页简历、一篇论文、一个初步的研究计划。曾经读过什么书、做过什么事,凡是能够展示你的性格、能力和志向的,都可以说一说。
熟悉你情况的老师、同事写邮件或者打电话推荐,也欢迎。
202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