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9月10日电(记者张建新、栗雅婷)百分数、折线统计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孟庆阳的课堂上,这些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再只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与仁义道德、家国情怀、人生智慧紧密相连。
孟庆阳是天津市蓟州区第六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扎根家乡教育一线26年,他始终记得两句话——一句是母亲对他的叮咛,“好好教人家的孩子”;一句是启蒙恩师对他的提醒,“数学老师不能只教学生做题”。
母亲和恩师的嘱托成为孟庆阳教书育人的精神坐标。
“教师的工作是自觉觉他,树己树人的良心活。”孟庆阳说,多年前他无意得知一名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误入歧途,他陷入深深的惋惜和自责,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除了知识,还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
2023年11月,孟庆阳在天津市蓟州区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中做展示课。新华社发
在此之后,以“数”育人的想法愈加坚定。在讲授“百分数的认识”这堂课时,孟庆阳搭建了一个思辨情景——“某医院一项手术成功率高达99.99%,站在患者和医生的两个视角,这一数据究竟意味着什么?”
课堂瞬间沸腾,学生争相发言,思维的火花激烈碰撞,孩子们在相互启发后得出结论:“我们如果是医生,会极力避免这0.01%的失败率,因为一旦手术失败,患者和他的家庭将承担100%的后果。在生活学习中,再小的概率也值得全力以赴!”
类似的课堂还有很多。在讲授“位置与方向”时,孟庆阳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诱敌进入包围圈,将空间观念与爱国教育自然融合;在讲授“折线统计图”时,他鼓励学生收集数据,用图表呈现祖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课堂上,他巧妙引导学生感悟“分母”看似“无用”实则“大用”的哲学意蕴和人生智慧……
这些浸润着育人智慧的课堂,如星火燎原,让他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患有听力和语言障碍的小宇(化名)曾是孟庆阳班上的一名学生,孟庆阳不仅耐心地为他讲解数学知识,还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小宇学习动画制作。
如今小宇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3D动画工程师,他曾亲手为孟庆阳画过一张画像,纸张已泛黄,但小宇还是会时不时拿出来看看,每当看到孟老师温暖的笑容,小宇就觉得自己要在追寻梦想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2024年,孟庆阳(右)指导工作室青年教师执教。新华社发
优质的课堂和学生的爱戴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辛苦付出。2011年,超负荷的工作使孟庆阳的腰病突然恶化,手术植入了6颗钛金钉。修养不久后他便选择重返课堂,虽然他歪斜着身子,一手扶着后腰,却依然目光如炬、激情澎湃地站在讲台上。
曾经有不少大都市的学校向孟庆阳抛出橄榄枝,面对优厚的待遇,他却一次次地婉拒了,并主动申请到蓟州区偏远的乡村小学支教。
“城里的孩子不缺好老师,但偏远乡村的孩子更需要光。我的‘数学梦’是从乡村开始的,现在,我想去点亮更多农村孩子的‘数学梦’,也帮那里的年轻老师站稳讲台。”孟庆阳说。
但他深知,改变家乡教育面貌,仅靠一己之力远远不够。2016年,孟庆阳成立工作室,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案、课件、课题资料、参赛心得等毫无保留地向团队成员和区内教师开放,近十年的时间里,工作室累计培养市、区级骨干教师40余人。
如今,孟庆阳每天的时间表依旧排得满满当当,教案本上都是密密麻麻的批注,看着课堂上孩子们专注的神情,他觉得成就感满满。
“教育是‘播种’的事业,我愿做那个默默浇水施肥的人。”孟庆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