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走廊静寂无声,教室里孩子们低头刷题,唯一交谈的学生话题90%与学习相关。这不是某所精英学校的特殊景象,而是越来越多中国校园的日常。
一个13岁的初中生晓妍在作文里写道:“我最害怕体育课自由活动时间,因为我不知道该走向谁。”她的口袋里始终装着手机,这是她与世界连接的救命稻草,在虚拟游戏里她有上百好友,而在现实教室中,她却像个隐形人。
这种被称为“人机学生”的现象正在全国校园蔓延。这些学生在校超10小时几乎不主动说话,唯一的朋友可能是“体育课搭子”;别人说什么有趣的事情只会机械鼓掌,甚至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微笑。
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惊人变化: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达到20.3%,而青少年占总人口比例持续下滑。这不仅是代际冲突,更是一场即将爆发的经济危机。
“人机学生”一词源自B站一段百万观看量视频《教你在学校如何变“人机”》,几十万人点赞。视频精准捕捉了当下青少年的社交状态:如同游戏中的NPC,不主动、低互动、“低耗能”社交。
在一所重点中学的课间走廊,本应喧闹的场景却像被按下静音键。教室里乌压压的学生,39个在低头刷题,8个在背诵课文,唯一在闲聊的两三个——话题90%与学习相关。
14岁少年赵明的情况尤为典型。游戏里的他好友遍布全球,随时组队开黑,颇有号召力;现实中却找不到一起踢球的伙伴。“在游戏公会里,我是拯救世界的剑士;回到教室,我只是排名表上的数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40%的青少年常常感到孤独,觉得身边没有人真正理解自己。这种情感隔离已成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他们选择在情感上与他人保持距离,以避免进一步的痛苦。
教育系统正在成为社交能力的第一杀手。在“唯分数论”的考核机制下,学校变成了角斗场,同伴变成了竞争对手。
一位北京重点中学的班主任坦言:“课间禁跑令、行程被培训班填满,学生已经失去了社交的土壤。我们培养了无数奥赛冠军,却培养不出一个会正常交朋友的孩子。”
数据显示,暑期集体活动增多时,部分学生面临社交互动的新挑战,如在陌生团体中害怕主动打招呼,参与合作任务时担心表现不好被评价。这些本是社交圈扩大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却因教育系统单一的评价标准而被放大为心理问题。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徐星指出,青少年进入新校园后,原有的稳定社会支持网络被打破,而新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导致其社会支持出现暂时性“真空”。当校园只剩下竞争没有互助时,这种真空被永久化了。
与现实社交衰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线上社交的繁荣。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上线7天用户破亿,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寻找现实世界无法提供的归属感。
一个名为“来一杯XX茶”的B站用户道出了许多同龄人的心声:“自己很喜欢存在感很低的那种感觉,她和同学就是同在一个教室的陌生人,不必要那么熟。”
这种线上热闹、线下孤单的社交模式让许多青少年愈发觉得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充满了疏离感。每天发送200+条消息,却从未进行过1小时以上的深度对话。这种“空心化社交”如同饮鸩止渴,用社交数量的膨胀掩盖质量的匮乏。
研究表明,约35%的青少年在面对面交流时会感到紧张、局促,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与意图。这种社交能力的缺失,犹如短板,制约着他们未来在工作与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
正在中国青少年面临社交能力衰退的同时,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达到20.3%,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正在深刻重塑中国经济版图。
这一庞大的“银发族”群体正在催生蓬勃发展的银发经济,全国已建成的各类养老社区超过5000个。但在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一个严峻问题:当下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人机一代”成长为劳动力主体时,他们能否支撑起一个老龄化社会?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报告指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正对全球贸易造成严重影响。未来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然而现实是,人形机器人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398.1%,技术岗位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但强调沟通协作的管理岗位和社交服务类岗位却面临人才荒。这折射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严重错位。
表面上,中国经济正展现出强大韧性。上半年5.3%的GDP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升0.3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
但深层次来看,消费市场已出现令人担忧的变化。情绪消费正成为驱动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近七成抽样人群愿意为快乐预留“消费弹性”,超两成为快乐任性买单。当一代人习惯用消费替代真实社交,经济的“情绪价值”背后是社会资本的枯竭。
房地产市场的转型更是凸显了这一问题。全国商品房库存已攀升至惊人的63.2亿平方米,但年轻人不再热衷组建家庭。城市的高楼大厦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居,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越来越近,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远。
黄汉权指出,当前物价持续低位运行,CPI已经连续年低于1%,PPI连续34个月负增长。这种通缩压力背后,不仅是有效需求不足,更是社会活力下降的表现。
面对这一危机,四川省教育厅等十九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四川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这种模式旨在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形成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育人工作方式。
一些学校也开始重构“社交生态”,开发针对情绪认知、冲突解决的社交能力课程。更重要的是,在课间设立“社交指导员”,鼓励合作式的小组任务,而不仅仅是竞争排名。
对于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学校需要建立更包容的融合教育体系和反霸凌机制。数据显示,56%的这类孩子不开心,根源都是自身需求没得到满足。
家长的角色也在转变。当发现儿子变成沉默寡言的独行者,凌聪的妈妈没有急于说教,而是每天睡前留30分钟“夜聊时间”,自己先分享工作中的烦恼。这种平等的倾诉让凌聪逐渐敞开心扉。
心理老师袁媛曾分享过自己收到的一封匿名信——“今天数学课我答对了难题,但没人鼓掌,于是我在草稿纸上画了100个笑脸。”稚嫩的笔迹,拼凑出青春期的孤独图景。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未来产业上半年捷报频传。技术创新的光芒掩盖不了社会资本衰退的阴影。
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上线7天用户破亿,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却失去了真实世界社交的能力。当我们庆祝技术突破时,是否思考过这种技术进步是否以社会能力退步为代价?
如果“人机学生”现象继续蔓延,未来十年内,中国可能出现一种新型社会结构:技术高度发达,但社会协作能力严重不足;物质生活丰富,但人际关系极度贫乏。这样的社会能否持续运转?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我们惊叹于人形机器人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398.1%的技术奇迹时,却对下一代社交能力衰退视而不见;当我们在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而欢呼时,却忽略了社会资本正在枯竭的现实。
技术的进步永远无法替代人性的温暖。一个由“人机”组成的社会,无论技术多么先进,都难以持续发展。未来十年,中国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瓶颈,而是社会能力的重建。
欢迎读者分享您的观察:在您周围,是否也出现了“人机学生”现象?我们该如何在技术与社会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