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tbeducation@daznet.cn
文丨Brenda编丨KK
“灾难”的开始:
一封发往罗马的“无头”邮件
我儿子的美高申请季,是从一场跨越大半个地球的“灾难”开始的。
作为11年级才从中国公立高中转来美国的高中生,他顶着“新移民”的debuff(负面状态),一头扎进了12年级的申请季。
我们全家都很焦虑。焦虑他的学业—— 刚来一年,成绩单上英语、历史这类课程只能用“惨淡”形容。焦虑他的活动—— 国内的竞赛背景几乎“隐形”,也没有时间去“刷”美国人看重的社区服务。
我们心里都清楚:藤校无望,T30(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也基本无缘。
但即便我们把目标放得再低,过程也依然一地鸡毛。
“导火索”是他和升学顾问的沟通。那位顾问人在罗马,我们好不容易约上了一对一咨询。
结果,儿子华丽丽地错过了。理由是:他以为顾问约的是加州时间,忘了对方在罗马。
我强忍着怒火,让他赶紧写邮件道歉,重新预约。
过了一会儿,我收到了他发出CC给我的邮件,电脑屏幕上赫然显示着一行字,收件人是那位顾问:
“When can we meet again?” (我们什么时候能再见一面?)
没有 "Hi, Ms. XX",没有 "I am so sorry for missing our meeting due to the time zone confusion",什么都没有。
我当时血压就上来了:“你就这样给老师发邮件?开头问候呢?正文叙述呢?”
儿子一脸无辜地转过头,音量比我还大:“妈,我跟同学、老师发邮件都这样啊!有事说事,效率多高!这不是很正常吗?”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比“申不上好学校”更严重的问题。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专业沟通”和“朋友聊天”的边界感。他不知道, 在真实的社会运转中,礼貌、清晰的叙述、尊重对方的时间,是沟通的基石。
而大学申请,这个他人生中第一次需要“独立”面对的重大项目,就是来“逼”他学会这些的。
我告诉他:“这不是交朋友,这是学习融入社会。”
“我的人生很无聊”:
当AI成了他的“灵魂拷问”师
如果说邮件是学习“如何与世界相处”,那么写文书(Essay),就是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
这也是他撞上的第二堵,也是更硬的一堵墙。
美国大学的文书题目,都极其“务虚”——“分享你的故事”、“描述你的一次失败”、“你最看重什么品质?”
儿子对着电脑屏幕发呆了三天,最后憋出一句:“我没什么好写的。我的人生很无聊。”
他刚来美国一年,没有戏剧性的文化冲突,没有惊天动地的社区贡献。初稿干巴巴地写了自己在中国如何刷题,如何喜欢数学。
说实话,那一刻我也很无助。 在国内教育体制下长大的我们,似乎也从来没有被这样“拷问”过灵魂。
还好,生活在这个时代,有新的工具。

我对他说:“你觉得无聊,那试试问问AI,一个像你这样的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挖掘故事?”
他半信半疑地打开了Gemini。接下来的一个星期,AI成了他的“陪练”和“灵魂拷问”师。他不断输入自己的经历,AI则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启发者,引导他:
“你解出那道数学题时,除了‘开心’,还有没有别的感觉?”
“‘坚持’这个品质,除了用在学习上,还在哪里体现过?”
“你为什么喜欢数学?是因为它有确定答案,还是因为享受过程?”
渐渐地,他打磨出了自己的核心故事。他不再是“一个数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是“一个面对难题时,享受过程且绝不放弃的坚持者”。
这是17年来,他第一次被“逼”着去思考“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他不仅发现了自己“坚持”的特质,也通过这个过程确认了自己对数学是“真爱”,而不只是“擅长”。
这,是申请季给他的第二课:认识自己,远比GPA重要。
结局:
最好的Offer,名字叫“成长”
申请季还未完全结束,但结果,早已不再是我们的焦点。
由于学业成绩和活动的硬伤,我们对录取学校并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看着儿子,我觉得我们已经赢了。
在这兵荒马乱的半年里:
他从一个连专业邮件都不会写的“社交巨婴”,成长为一个懂得基本商业礼仪的准成年人。
他从一个只会“刷题”的机器,变成一个开始自省、懂得如何“讲故事”的少年。
他看清了自己的短板(语言),也找到了自己的长板(数学和坚持),并且学会了如何与朋友协作,在迷茫中互相支撑。
我忽然觉得,他是否进名校,已经一点都不重要了。

美国大学的申请过程,本质上是残酷的。它强迫一个17岁的孩子,在巨大的压力下,把自己打包、定义、推销出去。
但它也是仁慈的。它给了孩子一个黄金机会,在踏入社会前,停下来,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探索和清算。
我相信,这份“认识自己”的收获,会比任何一封藤校offer,都让他受益终身。
他收到的最好那份Offer,名字叫“成长”。
K12 成长与教育社区
追踪前沿资讯 洞察成长规律
挖掘充满温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