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tbeducation@daznet.cn
文、编丨Tiana
华人家长的天塌了,纽约“天才班”危在旦夕。11月5日,佐兰・曼达尼(Zohran Mamdani)成功当选纽约市长,这意味着他曾承诺的“取消天才班”计划将一步步走向实施。这条运行数十年的精英通道,很可能在不久后面临关闭。
佐兰・曼达尼曾在竞战中承诺,将取消
公立学校K-3阶段(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阶段)
的“天才班”项目(Gifted and Talented Program)。截图自《纽约时报》
大洋彼岸也流行抢位“天才班”?
如今,曼达尼竞选成功,“天才班”的去留牵动了海内外无数家长的神经。要理解这一争议背后的漩涡,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这个“天才班”项目究竟是什么?
其实,“天才班”类似国内的“实验班”“重点班”,是美国公立学校专为“认知或学业能力超常”的学生设立的特殊教育计划,旨在为其提供加速化、拓展化的课程内容,避免他们因常规教学节奏较慢而产生厌学情绪。
一个孩子进入“天才班”项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认知测试,通过测试将孩子的智力水平与同龄人对比;
学业成绩测试,看孩子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学习速度;
教师评估,由老师推荐那些表现出强烈好奇心、理解力或创造力的学生。
有些地方会综合用这三种方法,但纽约曾长期把“认知测试”作为主要筛选标准,直到2022 年埃里克・亚当斯(Eric Adams)就任纽约市长后,才改为“学前班教师推荐制”。
政府如此执著于“天才班”,是因为美国公立学校系统内的“天才班”,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私立精英教育”通道。它可以享有优于普通班的师资与课程资源配给;另一方面优质的“天才班”资源,能吸引中高收入家庭继续留在公立系统,从而维持了公立学校的生源多样性、整体质量与社会认可度。

而对中产家庭而言,将孩子送进“天才班”则是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既不用承担私立学校每年6万美元左右的费用,也不用购买动辄300万美元的“学区房”,只要孩子通过选拔,就能享受到公立教育体系中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更关键的是,“天才班”被家长视为“升学直通车”。海内外家长认为进入“天才班”就意味着孩子在未来更容易进入热门的公立初高中,从而在升学上占据先机。
于是,不少家庭宁愿让孩子顶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也要争夺有限名额。据悉,美国目前约有300万公立学校学生就读“天才班”,而纽约作为美国最大公立学区之一,堪称美国公立教育的“缩影”,竞争更是激烈到“挤破头”——约5.5万名幼儿园孩子,争抢仅2500个名额,录取率不足5%。
尤其是纽约、休斯顿、迈阿密等地的“天才班”,更是因其将选拔年龄提前至4岁而备受质疑。这意味着,当孩子才学会走路说话,还在慢慢认知世界,就被架在了以智力为名的排优榜上,去完成他们并不理解的各类测试。
当“天才班”的选拔标准成了竞争压力,最终落在了每一个具体家庭和孩子的体验上,不少人开始犯嘀咕:这样真的对吗?
亲历“天才班”:
机会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
在美国的华人家长,大概是对“天才班”最有发言权的群体之一。他们把孩子送进“天才班”的亲身体验各不相同:有人尝到了学习氛围的甜头,有人吐槽教学质量,也有人陷入了“该不该鸡娃”的纠结。
“天才班学习也就那样,胜在不花钱和学习氛围还行。”这是儿子入选“天才班”后,华人家长田苗最大的感受。这也是令众多华人家庭倾心“天才班”的首要原因。
Cathy的孩子 3 岁就进了“天才班”现在已经六年级了,她分享到,“班里孩子聊太空、科技、时事,大家也不沉迷手机,还互相荐书,这种氛围真的难得”。
孩子在公立“天才班”和私立学校都就读过的宝妈Lily还提到,“天才班”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开设了很多小组项目(group project),每个小组项目都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同学,确实锻炼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协作能力。

但光鲜背后,短板也同样突出。令田苗忍不住吐槽的是文科教学的拉胯,“语法基本没系统教过,写作逻辑一塌糊涂,最后还是找了补习班才慢慢纠正过来”。
经过仔细对比孩子就读公校“天才班”与私校后,Lily发现,“天才班”的数学进度比私校慢了整整一年,还不涉及竞赛类内容;英语教学也不如私校全面。
而天才班与普通班的核心差异,更多是在教学进度的提速上。再加上纽约学区生源结构的变化,各班的教学质量还参差不齐。
还值得深思的是那些“后劲不足”的案例。一位家长提到,自己的孩子通过密集刷题成功“上岸”天才班,却在升入初中后开始掉队了。“不是真天才,硬挤进去反而心理落差更大,孩子压力也大,何苦呢?”

此外,“证明天赋” 的机会,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这一点,不仅困扰着华人家庭,也让其他族裔的家长和孩子深感失落。
在华人妈妈Demi和Bella的两个孩子身上就分别有所体现。Demi直言:“我家娃资质一般,我都觉得她有点‘笨’。平时我也完全躺平不鸡娃,居然也能被选中。”而Bella的女儿有轻微自闭症,却因考试不考语言而意外入选。
但另一边,许多家庭则必须付出更多以应对低龄备考的压力。华人妈妈Alice无奈表示:“这两天刚给孩子刷题,准备明年五月初的天才班考试。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才四岁的孩子,就要为了一个名额埋头做题,想想都心疼。”
据报道,有些家庭为了参加学区总部的免费评估,苦苦排队数月,却希望渺茫:在某学区评估的153名3岁儿童中,仅5人能达到天才标准。可同一时期,花几百美元找私人评估机构的家庭,却至少有64名儿童被认定为“天才”。
亲历“天才班”筛选后,不少家庭坦言,以前觉得“天才班是捷径”,挤破头也要上,现在也慢慢冷静了,甚至开始犹豫“还让不让孩子进“天才班”?
对此,华人家长田苗认为,“天才班的孩子和家庭普遍很重视教育,孩子们在一起互相的激励作用也很大”,所以,她还是推荐在公立上学的小朋友,争取进天才班。
而看透了这一切,纽约教师兼初中学生家长的何塞·路易斯·维尔森选择了主动“退坑”。在维尔森教书的那些年里,他注意到以前的天才班学生有时在社交上是孤立的,因此,他希望儿子能与各种各样的学生交往。
“我们的孩子必须很早就开始相互竞争,以决定他们人生的成败,”维尔森疑惑道:“我们为什么要让他们在如此稚嫩的年纪就这样做呢?”

维尔森 何塞·路易斯·维尔森(中)称
他支持“取消天才班”的提议
当这些问题浮现,我们不得不按下暂停键,重新思考:如果这条被寄予厚望的“天才之路”布满荆棘,还有更适合孩子的成长路径?
跳出“天才班”,
还有更好的成长路径吗?
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有更多元的成长路径。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设立的CTY天才夏令营(Center For Talented Youth美国天才少年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1979年创立、已培养了近15万学员的“全球最权威的天才教育机构”之一,是2-12年级学生家长圈中的“香饽饽”。

从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音乐天后Lady Gaga到华裔数学家陶哲轩,CTY培养了不少杰出人才。
一位孩子曾参加CTY的华人家长也分享到:“我家娃初中上了两年线上CTY,高中DIY申请拿到到美本藤校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的Offer”,可见该项目的含金量。
CTY采用独特的“人才搜索”模式,不依赖学校推荐,而是通过SCAT/SAT/ACT等标准化考试,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有特长的孩子。
被选中的学生需在暑假参加为期三周的夏令营,课程内容非常丰富,能充分满足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广度了解、深度探索的需求。
在中国家长Haley看来,“有点像国内的国际学校社会科学,涉及了石油泄漏,生态系统,人体消化系统,动物生态等。正好满足了跨学科知识的学习。”
总的来说,CTY的优点在于:
打破了地域限制,让各地孩子都能接触优质教育资源;
还让学生仅利用暑期“充电”,避免了长期脱离同龄群体;
同时CTY关注具体学科特长而非笼统的“天才”标签,更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不过,也有家长反馈了不一样的真实体验。有人觉得准入门槛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高,Fay直言:“女儿SAT数学500分就达标了,这个标准确实不算太高。”
还有家长提到,夏令营中亚裔学生比例确实不低。“刚开始觉得“放眼望去都是华人”,但课堂交流其实还是以英文为主,语言环境还是有保障的。只是未来如果越来越火,国际化氛围可能会打折扣。”Haley补充道。
尽管存在这些细微的不足,但它提供了一条不同于“天才班”的路径,是那些希望在学术特长和综合体验之间寻找平衡的家庭的另一优选。

图源:NBC news
除了CTY这样的精英项目,教育界也在探索更普惠的路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兰祖利(Joseph Renzulli)提出的“全校拓展模式”(Schoolwide Enrichment Model, SEM)指出,真正的天才教育不应只关注前1%-3%的“高智商群体”,而应该为所有学生创造发展潜能的机会。
这套模式的精髓在于“旋转门识别机制”,学生不需要永久性的“天才标签”,而是根据阶段性表现获得相应资源,每学期重新评估,确保机会的动态流动,让每个孩子都有被看见的机会。
目前,SEM 模式已在全球 4000 多所学校推广。国内上海某国际学校及部分院校已落地实践,美国纽约、华盛顿等地早年间便引入该模式,通过差异化培育发掘学生潜能,成效显著。
截图自:NBC news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天赋教育模式,都需要关注超常儿童的心理特质。2025年《Gifted Child Quarterly》的研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那些对自己要求严格、同时又特别在意他人期待的资优生,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学业压力。特别是超常女生,她们的心理负担更需要被看见、被理解。
如今,纽约新任市长当选后,取消K-3年级天才班的提议恐将持续推进,相关讨论仍在发酵。曾经“挤破头要上”的赛道渐生变数,家长们不必执着于单一选择,SEM模式、CTY等更多适配路径可供参考,毕竟适合孩子的才是最优解。
*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
(上下滑动浏览)
1.BBC:《Zohran Mamdani Captures New York》
2.纽约时报:《Mamdani Says He Would Phase Out N.Y.C. Gifted Program for Early Grades》
3.纽约时报:《Why America’s Debate Over Which Children Are ‘Gifted’ Won’t Go Away》
4.纽约基础教育报:《Mamdani wants to rethink gifted and talented in NYC. The program has already seen big shifts.》
5.The Portugal News:《What is the skill most employers are looking for?》
6.Renzulli Center for Creativity, Gifted Education, and Talent Development
7.Slate:《Our Smartest Little Babies》
8.视角学社:《纽约市长竞选最新关注焦点:天才儿童!》
9.NBC News:《Gifted programs worsen inequality. Here's what happens when schools try to get rid of them.》
10.Gifted-CreaCreativity:《超常儿童的完美主义、学校倦怠和学校投入:压力的作用》
K12 成长与教育社区
追踪前沿资讯 洞察成长规律
挖掘充满温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