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点开这个图标,就能给家人发照片了……”近日,秦皇岛天洋新城社区的活动室里,来自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韩瑞正手把手教社区居民使用智能手机。
这场吸引了30余位社区老人的智能手机培训,是燕山大学“微实事工作坊”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如何让高等教育与基层实践深度融合?如何引导青年学子在现实中读懂中国?2022年10月,燕山大学探索校社联动,将课堂延伸到社区网格,构建校社共生、双向赋能的新型育人模式。今年4月,又进一步完善机制,正式成立“微实事工作坊”。
“00后、05后见识广博却缺乏实践阅历,思想早熟而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燕山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薛传佳道出创办工作坊的初心。
今年上半年,工作坊的同学们在天洋新城社区开展了为期数日的入户调研。自行车停放杂乱、老人数字鸿沟、便民服务不够……这些琐碎的“小事”被学生们一一记录下来,并最终形成了涵盖社区居民178条意见建议的“需求立方体”。
“我们创建了‘三微一体’的闭环工作法。”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孙红磊介绍,“通过‘微调研’精准识别需求,‘微实事’有效提供服务,最终实现‘微治理’推动社区共建。”
便民市集的创建过程正是这一方法的具体实践。面对老人买菜难与手艺人缺乏平台的矛盾,“微实事工作坊”经过调研和协商后,联合社区设立便民市集。
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筹备,第一个便民市集在天洋新城社区亮相。农副产品、花卉绿植、医疗卫生、政策宣传、跳蚤市场等分区有序,瞬间成为社区的热门场所。
“这次活动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处理数据,更是如何用数据的‘温度计’测量民生的冷暖。”2025届毕业生冯华跃参加了这次活动,感悟颇深。
更令人欣喜的是,青年学子带来的不仅是解决方案,更是一种治理理念的革新。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
秦皇岛市天洋新城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周慧霞说:“燕大学子用专业知识破解治理难题,让‘共建共治共享’从理念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场景。”
这场实践带来的改变不仅有社区,还有学生。通过“微实事工作坊”,学生对基层工作有了深入了解,甚至改变了他们的就业观。
冯华跃就是在基层工作中找到了人生方向:“曾经以为基层工作缺乏挑战,亲身体验后才发现,这里才是最需要专业知识、最能实现价值的舞台。”今年6月毕业后,他选择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张海茹介绍,在2025届经管学院毕业生中,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比例达到37%。
“微实事工作坊”的意义超越了解决具体问题的层面。在燕山大学党委副书记蔡星周看来,它是该校近年来积极构建“多向锻造式”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成功探索。
“当学生为独居老人设计智能水表预警系统,他们读懂了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在调解邻里纠纷中,领悟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智慧。”蔡星周表示,“让学生从社会的‘痛点’里找到创新的课题,又从解决问题的‘成绩’中坚定了服务的信念。这种育人闭环,正是新时代大思政课生动的诠释。”
如今,“微实事工作坊”每个月都要开展一次社区活动,在天洋新城社区的街巷间,燕大学子的身影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用年轻的视角审视老问题,用前沿的知识赋能旧社区,更在一次次行走、一场场恳谈中,完成了深刻的自我教育。
“未来,我们将‘微实事工作坊’的成功经验在全校更多专业和领域进行推广,推动‘微实事’升级为‘微研究’‘微创新’,让学生成长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薛传佳表示。(河北日报记者 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