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在咖啡厅里目睹了这样一幕:
靠窗的位置坐着一对母子,孩子看起来八岁上下,正握着铅笔临摹一本字帖。
只见他鼻尖沁着细汗,每写一笔都要快速抬眼瞥向母亲。
男孩的母亲,则一直紧紧皱着眉头。
当男孩写完最后一笔时,母亲夺过纸张,不住地念叨着:
“捺画要像燕子尾巴那样舒展,说了多少次了?”
“同样的一个字,怎么第二个写得这么大?”
“横要平,你看看这里都歪成什么样了!”……
说罢,便拿起橡皮,把男孩刚刚写好的部分全部擦掉,要求孩子重写。
再次动笔时,男孩的手腕明显僵硬了不少。
母亲再次对男孩发起“攻击”:“手指不要捏得那么紧!”、“都跟你说了手腕要灵活放松!”
男孩不堪重负,一不小心,弄断了铅笔笔尖,母亲则一巴掌拍到男孩头上,厉声喝道:“别分心!”
最后,男孩“哇”得一声哭了出来,说什么也不肯写了。
这位母亲的行为,让我想到了最近看到的一个词,纠错型父母。
这类父母总是在小事上反复纠正、提醒孩子,希望孩子因此能变得更好。
然而,哈佛大学一项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发现:
父母越是频繁打断和纠正孩子,孩子在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创造力上的发展就越是迟缓。
事实上,想要毁掉一个孩子,只要不停地纠正他、再纠正他就够了。
长大后自卑的孩子
背后都站着总在小事上纠正自己的父母
反复纠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一种变相的批评。
如果其中还夹杂着讽刺、打压和挖苦,很容易让孩子感到羞耻,觉得“我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接着开始自我贬低,最终变得自卑。
《妈妈及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欧文·亚隆是一位有口皆碑的精神医学大师。
在亚隆的职业生涯中,他曾疗愈过很多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也有自己走不出的梦魇,那就是母亲反复的纠错和批评。
他在书中这样描述自己与母亲的关系:
“我从来不记得曾和她共度温馨的时刻,也从不以她为我的母亲为傲,我从没有过‘有她做我妈妈我真高兴’的念头。”
从小到大,母亲总喜欢盯着亚隆的缺点和不足,反复纠正、否定他。
所以,哪怕母亲已去世多年,他还是会时不时梦见她,并在梦中苦苦追问:“我表现得怎么样?妈妈。”
儿童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曾说:“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博主吉米妈有一个朋友,做什么都小心翼翼,常常因为身边人一个眼神、一句话而感到焦虑不安。
而这一切,都与朋友童年时的经历脱不了关系。
这个朋友,从小就是在母亲的唠叨和训斥声中长大的:吃饭时,饭粒撒出来,妈妈说她浪费粮食;走路不小心摔跤,妈妈说她没长眼睛。
甚至连水杯没放对、橡皮丢了,扣子系错了之类的小事,都会招来妈妈的训斥。
父母过度的纠正,让朋友感到心力交瘁、如履薄冰。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也变得愈发敏感、自卑。
教育家约翰·霍特在《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指出:
“我们应当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纠正错误,让他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出能力和自信。”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时间去探索和试错。
如果孩子一犯错,父母就忙不迭地纠正、指责,只会让孩子泄气,从而缺乏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习惯性纠错
会让孩子越长越“笨”
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
女孩朵朵从小练习钢琴,才10岁就能演奏许多复杂的曲目。
然而,一次重要的比赛上,朵朵却出现了“肢体记忆紊乱”的现象:每当弹奏到升调段落时,她的右手小指就会不受控制地抽搐,从而连连错音。
为此,母亲带着朵朵四处挂号,以为是女儿的手出了问题。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母亲和钢琴教师长期的纠错导致的。
朵朵练琴时,母亲总是要求她指尖与琴键保持85夹角,一旦上下误差超过2°就会用教鞭敲打女儿的手背。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一项研究指出:
长期接受过度纠错训练的儿童,其基底神经节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活跃度较普通儿童低41%。
而这种神经递质失衡将直接导致孩子记忆力下降、过度焦虑、肢体动作不协调等。
抖音上也有个博主分享过类似的案例:
一个孩子总把鞋子穿反,妈妈每次都立刻帮他纠正。
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每次穿鞋都要等妈妈来帮忙。直到上小学后,老师发现他连左右脚都分不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加州大学的一项脑成像研究证实了:
过度纠错,正是导致孩子大脑变笨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是因为高频纠错会激活孩子大脑的“错误监测回路”,让他们的长期处于一种过度警觉的状态,消耗认知资源,让孩子没办法深入思考。
久而久之,大脑向上成长的空间变窄,智力也因此出现分化。
试想一下:
假如我们自己工作或学习时,旁边总有人指手画脚“这样做不对”、“又错了”,也会变得畏手畏脚,大脑一片空白吧。
大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大脑尚未完全发育的孩子呢?
其实,孩子犯错不是问题,父母过度纠错才是。
频繁纠错,会让孩子的大脑开启“摆烂”模式,剥夺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久而久之,自然越错越多,越来越笨。
长期被纠错的孩子
正在经历严重的精神内耗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精神科医生不愿意搭理年轻抑郁患者?”
有个高赞回答特别扎心:
“去北医三院隔壁挂号大厅待半天就知道了。
‘你怎么不会插卡?’
‘把钱拿出来。’
‘卡没放正。’
‘收据你折它干嘛?’
‘把衣服帽子放正。’
‘都说了XXX。’
‘你为什么不XXX?’
……
这些句子很常见,但是我几乎一早上看到了4个家庭,他们的孩子每做一个动作,就会迎来一句矫正。
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说,而且都是那种无所谓对错的小事。”
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都是如此,总揪着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放,伤了孩子的心:
孩子衣服上溅了个油点,父母就大呼小叫;
孩子吃饭时没有扶住碗,父母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责骂。
看似是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行为习惯,实则破坏了孩子内心的安全感,逼迫他们走向沉默,甚至踏足抑郁的边缘。
北青网的一篇深度报道中,讲述了一个休学女孩的故事。
女孩思思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她的学习和生活要求极高,从作业的正确率到房间的整洁度,都要做到完美。
在长期的高压环境中,思思逐渐出现躯体化症状:
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她频繁头疼、嗜睡,每周请假 2-3 天。9月初三开学摸底考中,思思因焦虑发作在数学考试中昏睡,最终交了白卷。
在日记中,思思反复写道:“我是个废物”、“活着毫无价值”。
人类学家贝特森早就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证实了,习惯性挑剔的父母,更容易养出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点。
少一点挑剔,多一些包容,在小事上“装聋作哑”,在大事上陪伴建议,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为人父母最难的自律
是克制在小事上纠正孩子的欲望
美国教育学家拿破仑·希尔曾说:
“每个孩子都有许多优点,父母总盯着孩子的缺点,认为管好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这样做就像蹩脚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时候,他很喜欢在墙上涂涂画画。
换做是一般家庭,大概早就把孩子臭骂一顿,并勒令他不许再这样做了。
但蔡妈妈没有。
不仅如此,她还用节省下来的生活费给儿子买来了新的画笔。
后来,蔡志忠有了孩子后,也依旧在践行着妈妈的育儿智慧:小事不干预。
蔡志忠的女儿从小就兴趣丰富,什么都想要尝试。
为了让女儿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蔡志忠从不限制女儿去尝试,也不逼迫女儿上补习班和兴趣班,更不会拿女儿跟别的孩子比较。
结果,非但没有把女儿养废,反而让女儿变得格外独立、优秀:
12岁时,蔡志忠的女儿便一个人从加拿大飞到日本旅行;
17岁时,女儿独自一人去美国参加面试,并通过了4所知名大学的面试;进入大学后,她又用5年时间攻读了两所学校,拿下了双学位。
这让我想到儿童心理学家艾莉森的一个理论。
他曾将家长划分为“园丁”和“木匠”:
“木匠式父母” 为孩子设定了明确的标准和路径,严格要求孩子在点点滴滴上都精准无误。
然而,这种养育方式不仅让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让父母疲惫不堪。
而 “园丁式父母”会创造一个松弛的环境,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成长。
别忘了,养育孩子是一门欣赏的艺术。
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把目光多聚焦于孩子的优点上面,孩子才能肆意生长,活出精彩的自我。
蒙台梭利教育法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需要“有准备的环境”,而不是过度的干预。
事实上,生活中80%的小事都无需纠正,比如,孩子写作业时的坐姿、房间的整洁度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探索。
我们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挑剔、指责他们。
毕竟,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陪伴,不是一场严苛的审判。
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在试错中成长,在探索中发现自己的力量。
这样,他们才能成为自信、独立、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