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瑞秋。
我经常会在后台收到很多姐妹留言,说被自家孩子气到一口老血吐出来。
我懂那种感觉,孩子真的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在短短几分钟内,让一个温柔的妈妈情绪崩塌。
我们家有三个孩子,这种体会我再熟悉不过。
每天都在孩子们乱、吵、闹的日常中,反复生气好几回。
不过这几年,我一直在调整、在学习,慢慢地去理解孩子,也理解自己。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真的变得平静了许多。
那些原本足以让我暴怒的情景,如今似乎也能心平气和地应对了。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每天辛辛苦苦带着娃,到底要如何做,才能学会不生气。
1
你的“期待”未在孩子身上实现
仔细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对孩子发火?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的行为、状态,与我们心中的期待不一样。
这就像一个编剧,早已写好了剧本,并且期待着演员不带有自己的想法,严格按着剧本走,故事才会完美落幕。
很多父母也像编剧,用满腔的爱和责任,为孩子的人生写下“理想剧本”。
父母就希望孩子照着自己设想的路线走,似乎只有这样,孩子的人生才会顺顺当当、光亮明朗。
我们期待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但他却喜欢慢悠悠地吃。
我们希望只要提醒一次他就能收好玩具,但他却是磨磨蹭蹭的。
我们渴望孩子拥有自制力,不沉迷于电视或手机。
我们期待孩子能控制情绪,而不是随意发火或大哭大闹。
这些期待听起来很合理,其目标都是为了让孩子改正缺点,变得越来越好。
然而,孩子不是一个只会照着剧本走的演员,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节奏和个性。
于是,冲突就来了。
当孩子不按父母的剧本行动时,父母心中的期待被打碎,愤怒与失望随之涌上心头。
可事实上,我们的愤怒,并不是因为孩子真的做错了,而是因为孩子离我们心中那个“理想剧本”太远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作“期待偏差”,我们总默认孩子应该像大人一样成熟、理性、平静;却忘了孩子毕竟只是孩子。
在他们年纪尚小时,大脑中负责自控与情绪管理的前额叶皮质仍在发育,他们根本做不到像成年人一样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
只有当我们放下“他必须按我设想的方式成长”的执念,把孩子当作一个正在学习、逐渐完善的生命来看待,很多情绪就会慢慢松动。
允许孩子和我们的期待不一样,他不是来完成我们剧本的角色,而是带着自己的节奏和方向,在摸索着成长。
成长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调整的过程。
当我们愿意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给他时间、信任和空间,就会发现,即便他没有完全照我们的剧本走,也依然会一步步,长成那个属于他自己的样子。
2
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声音
做父母,真的不容易。
我们要面对的,不是一个外人,而是一个与我们生命血脉相连的小小个体。
他不像朋友或同事那样,如果相处不来,我们可以保持距离、互不打扰。
孩子不行。
他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删除或暂时避开,只能一次次面对、理解、磨合。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学会从根本上去看见问题,不只是控制孩子行为,而是理解情绪。
当孩子情绪爆发时,不该立刻制止和否定,而是多想一层,他情绪的背后,藏着怎样的需要?
要这么想,当然不容易。
当孩子做出离谱的事,比如故意顶嘴、拖拉磨蹭、摔门大哭,我们的大脑第一反应通常是生气,而不是理解。
然而很多时候,所谓的坏行为,其实是孩子在用不成熟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绪。
孩子拖拖拉拉不出门,可能不是故意磨人,而是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时间概念,不知道“再五分钟”意味着什么;
写作业磨蹭,可能不是懒,而是害怕做错、担心被批评;
大哭大闹,或许并不是任性,而是因为心里有说不出来的害怕;
无理取闹,有时只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
我们看到的行为,只是冰山的一角。
而真正推动这些行为的,是水面下那庞大的情绪和未被满足的需求。
如果父母只盯着表面,只是严厉斥责孩子,这样也许短暂止住了行为,却没有触碰到真正的问题。
孩子可能更委屈、更困惑、更不知所措。
所以,当孩子惹我们生气时,试着先接住他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情绪是可以被看见、被理解的,不需要用哭闹或对抗来争取关注。
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为情绪命名:
“你现在生气,是因为弟弟把你的玩具拿走了。”
“你觉得委屈,是因为妈妈刚才太关注妹妹了。”
“你哭,是因为你希望妈妈能马上抱抱你。”
当我们替孩子说出他自己都还不太明白的感受时,他的内心会有一种被看见的安全感。
情绪被接住了,行为才有被调整的可能。
孩子只有在被理解中,才能慢慢学会理解自己。
只有这样,他才能学会从“情绪化地发泄”,转变为“合理地表达情绪”。
3
让情绪找到出口
不过我也承认,带孩子的过程中,确实会遇到很多“气出内伤”的时刻。
当情绪上来的时候,很多父母会忍不住说出一些伤人的话:
“你怎么这么笨?”
“脑子进水了吗?”
“真是没救了!”
“你是不是有病?”
这些话,往往不是有意的,只是那一刻,我们被自己的情绪绑架了,因而说出了伤害孩子的话。
除了语言上的热暴力,还有另一种常被忽视的冷暴力。
当孩子惹我们生气之后,我们可能不再说话,同时不给孩子好脸色,或者用力走路、摔门或摔东西,以此来表达愤怒。
我们以为这样能让孩子意识到错误,但孩子只会感受到爸爸妈妈生气好可怕,而自己真正错在哪里却丝毫不知道。
所以说,这种带着情绪的管教,其实不是真正的管教,对孩子起不到关键的作用。
与其带着情绪伤害了孩子,不如先给自己一些时间调节情绪。
这些年,陪伴三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也经历过很多让我情绪失控的瞬间。
但后来我学会了一个小方法:情绪中断。
当我感觉自己的愤怒要像火山一样爆发时,我会先离开现场。
让孩子自己待着,看会儿电视或玩玩具,而我会回到房间静静坐一会儿,去洗手间洗个脸,或去院子透透气。
如果继续待在现场,情绪只会像滑滑梯一样越滑越深,越滑越失控;陷在情绪里交流,只会让问题更糟。
暂时的离开,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再用更温和的方式重新进入对话;当我们学会心平气和地表达,反而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柔和,很多时候会比强硬更有力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