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理念
作为一位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二十多年的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家国情怀的熏陶。本教学设计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2025年高考历史命题特点,旨在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知识体系,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应对高考挑战。
本设计秉承“以史育人、以思启智、以考促教”的理念7,注重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深处走向现实未来。
本教学设计融合了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高考历史的深入研究,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家国情怀,最终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届高三学生面临新高考改革深化期的挑战:
1)知识基础:对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有基本了解,但对世界史和史学方法掌握较弱
2)能力水平:初步具备史料分析能力,但历史解释能力和开放性问题应对能力有待提高
3)学习态度:备考积极性高,但对历史学科综合性和思维性要求认识不足
4)常见问题:时空观念模糊,史料解读表面化,论述题逻辑性不强3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系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主线与重大历史事件,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2)熟练掌握高考历史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升应试能力
3)深入理解历史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如中华文明特质、现代化进程等
2.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史料解读与分析能力,能够运用“二重证据法”等多重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包括比较、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技能
3)提升历史表达能力,能够清晰、逻辑地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文化自信,感悟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培养家国情怀
2)形成国际视野,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逻辑
3)培养使命担当,学习历史中的奋斗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1. 核心考点分布
模块 |
占比 |
核心考点 |
考查形式 |
中国古代史 |
20%-25%1 |
分封制与宗法制1、中央集权演变1、宋代商业革命1、明清商品经济1、儒家思想发展1 |
选择题、材料题1 |
中国近现代史 |
35%-40%1 |
列强侵略与救亡图存1、近代化探索1、抗日战争1、中国共产党发展1、改革开放1 |
材料题、论述题1 |
世界史 |
30%-35%1 |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1、工业革命与全球化1、殖民扩张与民族独立1、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演变1 |
选择题、比较题1 |
地域史融合 |
约10%1 |
各省特色历史(如湖南谭嗣同维新思想1、福建清代边疆治理1) |
创新题型1 |
2. 教学重点
1)重大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与影响评价
2)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与掌握
3)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4)高考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掌握
3. 教学难点
1)文言文史料的解读与运用(2025年高考突出难点)7
2)开放性问题的多元视角分析
3)历史概念的深度理解与灵活运用
4)时空观念的建立与跨时期联系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针对高三历史复习的特点,我采用多维互动教学法,整合以下策略:
1. 主题式教学
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现代化进程”等,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知识框架。
2. 问题导向学习
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如:
宋代“商业革命”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有何异同?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如何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3. 史料教学
精选高考真题史料和新颖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出示2025年高考文言文史料7,指导学生解读策略
对比不同来源史料,培养批判性思维
4. 人机协同教学
利用AI工具生成历史情境,如模拟古希腊民主辩论,但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甄别信息的能力1。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轮复习:基础巩固阶段(9月-11月)
1)主题:构建知识体系,夯实基础
2)知识梳理:采用“时间轴+概念图”形式,梳理中外历史发展主线
3)概念讲解:深入讲解核心历史概念,如“中央集权”、“近代化”、“全球化”等
4)基础训练:以选择题和基础材料题为主,巩固基础知识
5)典型教学片段:宋代经济发展专题
6)出示材料:《清明上河图》高清扫描图+《宋史·食货志》记载
7)核心问题: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与影响是什么?
8)分组探究:从市舶司制度1、交子出现1、城市发展等角度分析
9)高考衔接:2025年真题第4题宋代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题2
第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阶段(12月-2月)
1)主题:突破高频考点,提升能力
2)专题设计:围绕高考高频考点设计专题,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中国现代化进程”、“全球化历程”等
3)深度探究:每个专题选择2-3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探究
4)能力训练:加强材料题和论述题训练,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5)典型教学片段:抗日战争专题(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7)
6)出示材料: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不同版本对比2+抗日根据地照片
7)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如何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8)多维分析:从政治领导、战略战术、根据地建设、群众动员等角度分析
9)高考衔接:2025年真题第44题中国共产党军事后勤工作题7
第三轮复习:综合应用阶段(3月-5月)
1)主题:综合应用,模拟实战
2)热点渗透:结合时事热点,如“一带一路”十周年5、“十四五”收官9、文明连续性等
3)模拟训练:整套试题模拟训练,培养应试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4)错题精析:建立班级错题本,归类“史实混淆”、“材料误读”等类型1
5)典型教学片段:开放性问题专题
6)出示材料:2025年真题唐代诗人分布图、唐代后期进士分布图7
7)核心任务:提出历史认识,并加以论证
8)方法指导:指导学生“论题-论据-结论”论述结构,鼓励多角度思考
9)实战训练:分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点评
七、教学评价设计
采用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发展:
评价类型 |
评价方式 |
评价重点 |
比例 |
过程性评价 |
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史料解读 |
学习态度、参与度、思维能力 |
30% |
形成性评价 |
单元测试、专题探究、模拟练习 |
知识掌握、能力发展、进步情况 |
40% |
终结性评价 |
期末考试、高考模拟 |
综合应用能力、应试能力 |
30% |
八、高考历史命题趋势预测与备考建议
1. 2026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预测
基于2025年高考分析和对教育政策的研究,我对2026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做出如下预测:
1)核心素养导向更加鲜明:将进一步强化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以史为鉴7。
2)开放性试题持续增加:像2025年高考要求“提出历史认识”的开放性问题会更多出现,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考查创新思维和论证能力7。
3)材料形式更加多元,文言文比重可能保持高位:2025年高考历史因其大量文言文材料备受关注7。预计2026年仍会重视对文言文史料的解读能力,同时地图、图表、漫画等多样化的史料形式将继续呈现。
热点周年事件仍需关注:2026年值得注意的周年事件包括:
1)辛亥革命115周年(1911-2026)
2)长征胜利90周年(1936-2026)1
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后续影响(2013-2023,2026年仍可能是热点)5
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70周年(1956-2026)——这可能联系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5)中华文明特质仍是考查重点: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考查会继续深化5,可能通过考古发现(如良渚、殷墟等)或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体现来命题。
6)跨学科融合趋势明显:试题可能更注重与地理、语文、政治等学科的融合,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
2. 备考建议
针对以上趋势,提出以下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构建体系:切勿忽视对基本史实、历史概念和发展线索的牢固掌握。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和时间轴是第一要务7。
2)提升史料解读能力:
a)加强文言文阅读训练,克服畏难情绪。
b)练习从各种类型的材料(文字、图片、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c)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做到言之有据7。
3)强化开放思维与论述能力:
a)多练习小论文写作,学习如何确立论题、组织论据、逻辑论证。
b)关注学术前沿和时事热点,尝试从历史角度思考现实问题,培养历史解释力。
4)关注热点,纵横联系:
a)对上述提到的周年热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深化。
b)思考中外历史事件的关联与比较,例如中国现代化道路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异同。
5)精练真题,反思归纳:
c)认真研究近三年的高考真题,熟悉命题风格和考查方式。
d)建立错题本,分析错误原因,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做到举一反三。
九、教学资源与支持
1.主要教材:《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统编版)
2.辅助资源:
1)《高考历史题型全归纳》:方法论补充
2)《金考卷45套》1:精选真题与模拟题
3)《五三》系列教材:一轮基础复习
3.数字资源:
1)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历史课程资源
2)权威博物馆(如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线上资源
3)专业历史教学网站(如)
十、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教学设计注重核心素养培养和高考能力提升,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
1.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差异化指导和支持
2.动态调整:根据高考信息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
3.心理疏导:关注高三学生心理状态,减轻备考压力,增强学习信心
4.教学口号:“时空定位是根基,史料实证需仔细;唯物史观贯主线,家国情怀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