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关意见,提出“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大力发展老年用户友好的智能技术产品和应用”。在人口老龄化叠加数字化的社会新形态下,让技术发展成果惠及全体老年人,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其数字化、加强资源共享和平台建设,是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我国同步进入老龄社会和数字化时代,老年群体正逐步融入智能生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0亿,占总人口的22.0%,规模居世界首位,预计到2050年这一群体将达5亿人左右,占比30%。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老年网民规模达1.56亿,超半数老年人使用互联网,且99%以上的老年网民通过手机上网。
智能技术适老化建设助力弥合老年数字鸿沟。2020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从扩大适老化终端供给、推进应用改造到加强技术培训,多维度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产品。相关部门还组织开展“数字适老中国行”等活动,推动适老化服务普及。截至2024年9月,已有2836家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改造并通过评测,取得阶段性成效。
智能技术改变了传统老年学习模式,数字化学习日益普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但专门的老年教育机构和线下资源较少,近年来老年大学“一座难求”成为热点。随着智能设备普及,老年人借助微信、短视频平台、在线新闻客户端等可随时随地获取各类信息。受健康、时间、空间等因素影响,老年人需要更灵活开放的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恰好满足这一需求。在数字技术支撑下,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广泛应用,催生了以移动学习、视频互动、个性自主为特点的老年学习新模式,推动老年学习形式创新和内涵发展。
目前,老年数字化教育资源配置已具备一定规模,为老年人学习提供便利。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小叶子”智慧学伴,打造适老化学习场景,截至2023年底已汇聚课程资源43.6万门,用户超235万人,累计提供学习支持服务5708万人次。各地也积极建设区域数字化平台,学习资源数量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不过,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仍面临不少制约。一是适老化程度有待加强。现有2836家完成改造的网站和App,与百万级互联网应用规模相比差距较大,老年人常用应用尚未完全覆盖,各行业适老化水平参差不齐,改造效率需要提升。二是老年人数字素养薄弱。截至2024年12月,60岁及以上非网民占非网民总体的46.8%,老年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环境、工具等认知不足和运用不熟,仍是数字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三是学习资源利用率不高。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用户在3.10亿老年人中占比不足1%,部分平台注册步骤烦琐,课程内容与老年人需求不符、质量不高,甚至存在“僵尸”平台现象。
提升老年教育数字化水平,需要从三方面发力。
要推动适老化设计从“改造”转向“前置”。当前适老化多聚焦大字体、大音量等界面优化,对人机交互、共融模式关注不足,很多产品是从年轻人版本改造而来,表面适老实则仍有使用障碍。真正友好的老年智能产品,应在设计之初就考虑老年人特点,提供看得清、易理解、喜欢用的产品和应用。
要让老年教育数字化平台精准匹配需求并加大推广。需要加强老年人学习需求调查,通过大数据分析网络行为偏好、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差异化需求,提供多元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服务,实现资源内容、平台功能与老年人需求和数字素养相匹配。针对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时间短、各地资源质量不均的问题,要加大优质平台宣传推广,打通资源壁垒,提高覆盖面和使用效率。
要通过多方协作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发挥家庭“数字反哺”基础作用,鼓励家庭成员关注老年人数字化需求,帮助其熟悉智能产品使用方法和场景,及时解决使用问题。加强社区、老年大学的“社会助力”,开设智能产品体验活动和使用课程,指导老年人接触信息技术。同时推动“同辈互助”,成立老年互助团体,让数字素养较高的老年人帮助他人,既解决问题又加强社会交往。
智能时代已然到来,老年群体通过数字化学习融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参与的重要形式。在推动老年大学建设的同时,加强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适老化产品建设与使用,提升服务可及性,将助力老年人更好融入智能时代,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数字时代学习能力导向的老年教育资源配置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GYD2025003)
《中国教师报》2025年11月12日第15版
作者:张 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