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史
如今,电话手表几乎成了儿童标配。当很多家长还在庆幸孩子终于远离手机时,殊不知,他们早已在手腕的方寸屏幕间,建起了另一片隐秘江湖。据报道,不乏孩子花费大量时间用电话手表加好友、冲点赞、买靓号,着实令人担忧。
本当是守护儿童的通信工具,如何成了“社交硬通货”“儿童名利场”?依照平台设定的游戏规则,点赞为人气勋章,积分乃地位权杖,而用户等级又决定了每日可点赞的数量。刷量登顶,提高“身价”,求“大佬好友位”,不活跃就遭“踢出”……为了这莫名其妙的“融入感”,不少孩子拼命“交友扩列”,甚至付费刷赞买号,养活了一大批行业灰产。如此操作,平台收获了黏性,商家收割了钱包,孩子的价值观却被悄然塑造——仿佛交友之道不在于志趣相投,而是不断表演、求赞的过程;成长也不看学识进步,反倒盯着点赞多寡、“圈”内地位。
孩子们如此轻易为“圈”所困,说到底,是这种诱导式社交功能特别能激起虚荣攀比心理。而这种心理的根源,或许还真不在于孩子。观今日之世,可谓万事皆有“圈”。孩子们在手腕上拼赞数,成年人则在朋友圈里卖力经营人设,个人思绪也很难挣脱那根以“被看见”为名的无形绳索。“圈”中之人只见头顶一方天,将别人随手一赞视为认可,数量体面便觉神清气爽;若半天没动静,心头便蒙上阵阵焦虑与失落。人人都在这圈那圈定位自我价值,怎料圈子越多,人心越散;点赞越盛,真诚越少。“圈”里似乎朋友遍天下,可泛泛之交的点赞,有几分走心的理解与关怀。这般画“圈”自困,又何尝不是在透支情感?
“圈子”文化,非今日独有,也不全然虚妄荒诞。魏晋名士的清谈之圈,围绕玄理哲思,只言片语深意存焉;唐宋文人的诗社之圈,知己相倾、酬唱往来,“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今日,科技赋予各类圈子前所未有的形态,一触即加的圈中好友、彰显身份的圈层语言,很容易将“同气相求”的人群迅速聚集。可今天的社交平台也深谙流量之道,即先搞清楚消费者对应的圈层,而后再“对症下药”。如此由数据驱动的“圈子”文化,究竟是基于兴趣的深度交流,还是被算法编排的社交表演?
健康的圈子,本该是滋养个性、拓展视野的沃土,而以“刷赞”论英雄之流,只算得上是充斥虚荣、盲目攀比的秀场。无论孩子还是大人,今天的我们都需要一些挣脱圈子的勇气。尤其对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孩子们来说,真正的社交,从不在虚拟的等级里,而在于如何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的宽广与深厚。不妨就从给他们一块真正的手表开始——只精准提醒时间,不显示虚荣点赞;只指引回家的路,不困于虚拟江湖。
破“圈”,不是从一个圈子跳到另一个圈子,而是找回那个不被任何圈子所定义、所裹挟的自我。如此自在丰盈的生命,值得每个人拥有,也值得我们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