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意选牌
2.设置起手牌型
3.全局看
4.防检测防封号
5.可选择起手如(拼三张):金花,顺金,顺子,三同,对子 顺子牛,同花牛,牛九,牛八(麻酱)起手暗 杠, 控制下张牌,快速自摸,防杠防点炮
6.麻酱,金化,跑得快,红黑大战,捕鱼,十三张,龙虎等等更多玩法均可安装使用
7.苹果,安卓系统通用, 支持首款苹果安卓免越狱(全系列)辅助
说明:哪吒重生开辅*助真方便,使用方法也简单,自动能力较强,后台运行很方面,需要添加微信【9272918】安装软件,把软件安装好了之后,就可以自由使用软件。使用方法:和对方谈价格,诚信交易就可以,买了对方的第三方软件之后,就可以随时自由使用辅助了。 来源:财经读数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募资额重回全球第一。这或许只是港股新一轮繁荣的起点,一二级市场如何持续循环向好,如何吸引优质企业、留住国际资金,作为“超级联系人”的香港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成孟琦 康国亮 郭楠 黄慧玲 张欣培 编辑|陆玲 一年之前,刚刚上任港交所行政总裁的陈翊庭首次面对媒体采访,便收到了如何看待“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遗址论”的尖锐提问。她回应:“香港市场的底气依然很足,香港拥有法治、人才、基础设施等核心优势,更有国家作为强大后盾,需要想办法把流动性重新搞起来。”如今,“遗址论”已不攻自破。 6月30日,云知声、泰德医药、IFBH三家公司在港交所鸣锣上市,这个场景在6月26日刚刚发生过,圣贝拉、周六福和颖通控股同日上市,而7月9日,还有六家公司计划同时上市。 港交所的锣声接连不断,募资额重回巅峰。2025年6月,港股IPO(首次公开募股)数量达到15家,成为上半年的高峰,创下2022年底以来新高;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募资金额超过千亿港元,同比飙升近7倍,时隔四年重回全球第一。其中,宁德时代在5月20日登陆港交所,募资353亿港元,成为目前今年全球最大IPO。 从募资情况来看,赴港二次上市的A股龙头公司是这轮港股上市潮的主角。除了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分别募资100亿港元、97亿港元、92亿港元。 这离不开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后,证监会紧接着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其中包括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 在2025年5月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强调,将不断深化市场开放,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步推进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支持在港推出跨境投资和风险管理产品等对港合作各项措施,并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展望下半年,港股IPO火热仍将持续。港交所主席唐家成6月20日出席港交所成立25周年庆典时透露:“目前还有190家公司排队等待上市,这一庞大的待上市企业储备,彰显了港交所市场的吸引力。” IPO火热的同时,港股成为中国资产重估的主要阵地,港股恒生指数以20%的半年度涨幅在全球重要市场中排名第三,一二级市场实现良性循环。 年初,在DeepSeek的带动下,恒生科技指数最大涨幅达40%;此后,虽受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但港股快速修复失地,重回全球领先位置。老铺黄金、泡泡玛特等新消费公司,已然成为港股的风向标。老铺黄金股价在6月冲上1000港元/股大关,较一年前的发行价上涨近25倍;泡泡玛特股价也随着LABUBU的全球大火年内上涨近2倍。 港股一二级市场平衡背后,是南下资金与海外资金的持续流入。 “南向资金确实是今年港股市场的亮点。港股通资金已经占到香港市场总成交量的两成。不敢说有绝对定价权,但话语权和影响力肯定是在增加的。”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孟茹静告诉《财经》。 “从股指涨幅、日均交易量提升以及大型IPO项目成功来看,港股复苏在2024年下半年初现端倪,并在2025年持续巩固。虽然4月2日美国加征关税导致短期回调,但5月以后市场迅速恢复,国际长线资金回流已成趋势。”高盛亚洲(除日本外)股票资本市场联席主管王亚军对《财经》表示。 接棒一年多的陈翊庭深刻感受到了全球资金对港股的态度转变。“2025年初参加冬季达沃斯,与2024年参加夏季达沃斯的氛围明显不同,尽管地缘政治影响仍然笼罩全球,但与世界各地朋友交流,大家都格外关注中国机遇与港股市场。” “特朗普上任后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迫使企业‘去风险’,香港因兼具中国属性与国际规则适配性,成为资金‘安全港’。”香港投资推广署署长刘凯旋对《财经》表示。 进入7月,三个月关税暂停期即将结束,短期市场或许仍将面临考验,但长远来看,关税博弈带来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将带来全球资本的再平衡,这将是港股的长期机遇。 “美元的主导地位会慢慢衰落,美元霸权的衰落中蕴含机遇,但需关注其衰落速度及衍生问题。”香港证监会原主席梁定邦对《财经》表示,同时他也强调,“香港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地方,香港市场上最重要的只有制度和人两个方面。” 港交所正持续推动制度改革,吸引企业和资金,连接中国和世界。“我们不仅要吸引优质上市企业,还要做好交易制度,服务好投资者和企业,包括取消恶劣天气暂停交易、调整交易费率等,提升市场参与者的体验。”陈翊庭表示,“互联互通的空间还很大,从股票、债券、ETF到即将纳入REITs,未来还有人民币柜台、大宗商品等产品可以考虑。” “新股活跃及交投显著上升,都反映全球对香港金融生态有强大信心,港交所在促进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方面,正发挥关键作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 重夺全球募资冠军 从“国际金融中心遗址”,到重夺“全球募资冠军”,中国香港仅用了一年多时间。 一年之前,全球IPO放缓,港股IPO继续下滑。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港股共有30家企业完成IPO,募资额下滑至131.78亿港元,被印度、沙特等新兴市场交易所超越。2023年,港股IPO缩水至463亿港元,仅为2020年峰值的十分之一左右。恒生指数也连续三年超两位数下跌。 复苏在2024年9月初露端倪。美的集团等大型新股上市,带领港股2024年募资同比增长了89%至875亿港元。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持续升温。万得(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港股上半年已完成43宗IPO,同比增长43.3%;累计募资额飙升708.4%至1067.1亿港元,接连超越纽交所、纳斯达克以及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时隔四年重返全球第一。2025年港股IPO的火爆及国际资本对优质标的的争抢,可以从龙头新股上市中窥见一斑。 5月20日早上,港交所上市大厅的电子屏幕上,宁德时代的股票代码3750跳动着,股价每次的关键变换,都会引来现场围观人群的一阵阵欢呼。 从开盘涨12%报296港元,到很快突破300港元大关,最终宁德时代的上市首日股价涨幅定格在16.43%,收报306.2港元/股,募资额更是高达353亿港元。 2025年上半年,密集的锣声在港交所此起彼伏,行业龙头接连上市。从新茶饮巨头蜜雪集团上市首日43%的涨幅,到创新药企映恩生物首日116.7%的飙升,再到6月26日与6月30日,每日均有3家上市公司集体鸣锣,一幅IPO市场的沸腾图景正在香江之畔热烈铺展。 “抢不到,根本抢不到。”IPO市场火爆之下,较火新股的基石及锚定投资被机构疯抢,一家服务欧洲与南美家族的家办香港负责人告诉《财经》,其曾希望能以辅助企业出海为条件,获得蜜雪冰城和沪上阿姨的基石份额,但是因为基石投资竞争过于激烈而失之交臂,只好在企业上市后从二级市场以高价“扫货”。 大额交易的涌现使包括外资与中资在内的全球投行重新开启对香港IPO市场激烈的竞争。据悉,宁德时代港股上市的投行承销费率为0.2%,而市场常规的承销费用为募集资金的1.5%-3.0%不等。 “宁德时代的IPO规模庞大且承销竞争十分激烈,所以承销费用被压到很低,但具体金额未公开披露。”一位港股保荐人告诉《财经》。 除了“抢”以外,“忙”也成为香港投行最近的关键词之一。 “今年港股IPO业务量远超预期,主动接洽的拟上市企业也在增多,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行,大家都不愿错失这轮风口,都在加班加点。”上述保荐人表示。 “作为创投机构,当下推动被投企业赴港上市退出的动力明显增强。”盈科资本产业投资事业部总裁冯志强告诉《财经》,“一级市场目前也在积极推动已投企业抓住这波机遇,特别是硬科技、新消费这类备受资金青睐的赛道。但是也不能盲目跟风,更应聚焦企业基本面与长期发展潜力。” 港股打新赚钱效应回归下,散户投资者打新热情提升。多只热门港股新股公开市场认购环节甚至出现了几千倍超额认购,3月上市的蜜雪集团更是以1.8万亿港元摘得港股IPO新一代“冻资王”,为此港交所还专门修改了打新融资杠杆规则。 机构投资者争抢港股IPO优质标的现象十分普遍。宁德时代上市吸引了包括科威特投资局等23家豪华基石投资者参与,恒瑞医药上市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等7家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护航,海天味业上市则引入了高瓴资本等8家顶级机构基石投资者。 高瓴资本参与了上述三家大型A+H股的基石投资。一位接近高瓴资本的人士对《财经》谈到,“虽然高瓴在A股清仓了宁德时代,但港股基石又买了回来,还参与了其他几家港股新股基石,主要是因为港股更有空间,同时今年港股表现也特别好,觉得是有机会的。” 参与了宁德时代、海天味业上市的中金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王曙光对《财经》表示:“我们近期观察到,欧美本土基金经理开始活跃参与港股IPO项目路演并下单,例如,在宁德时代、海天味业、三花智控等项目中,开始出现中东主权基金KIA、新加坡主权基金GIC、欧洲长线基金Schroder等外资机构身影,这是欧洲长线基金施罗德首次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港股IPO认购,代表着国际长期资金正在增加对中国优质资产的配置。” 2025年,港股IPO半年的募资额已超过了港股2022年、2023年、2024年全年,而这或许也只是香港IPO市场新一轮繁荣的起点。《财经》注意到,多家会计师行已进一步上调了全年港股IPO集资额预测,这在港股历史中较为罕见。其中,安永由原预计的1200亿港元上调至1600亿港元;德勤更由1300亿至1500亿港元,上调至2000亿港元。 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陈翊庭被称为“金融圈最红女神”,她透露,港股IPO排队企业超160家,仅5月就有40多家企业递表。 这份长长的待上市名单中不乏京东工业、紫光股份、赛力斯、奇瑞汽车、石头科技、兆易创新、牧原股份、三一重工、东鹏饮料等龙头明星公司,其中至少超过五家公司募资额将在10亿美元以上,这也成为港股今年冠绝全球的底气。 港股IPO繁荣背后 港股IPO繁荣景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政策支持,去年4月,中国证监会出台的对港合作五项措施中明确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第二是微观层面的企业需求,企业需要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第三是港交所监管环境、上市规则比较灵活,包括对符合条件的A股公司赴港上市设立了快速审批通道;第四是二级市场表现较为活跃,北水大幅流入。”孟茹静认为。 一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举措不断,支持港股发展是重中之重。 2024年4月19日,在新“国九条”发布后,中国证监会推出对港合作五项举措,进一步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其中包括:放宽沪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资格产品范围、将REITs纳入沪深港通、支持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优化基金互认安排、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 2024年11月19日,第三届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在香港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并致辞。何立峰强调,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好、巩固好、发展好,既是香港所需,也是国家所重。中央将从战略高度继续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持续支持香港深化金融改革并维护金融稳定。 吴清在出席论坛时表示,将坚定深化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进一步便利跨境投融资,同时强调,要保持境外融资渠道畅通,进一步提升境外上市备案效率,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应对外部冲击,政策也在持续发力。2025年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一行一局一会”掌门人一同出席,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吴清在会上再次强调,梳理优化境外上市备案机制、流程和相关要素,提高境外上市备案质效,同时提出,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5月22日,中国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介绍,从2023年3月31日起,境外上市新规正式实施,截至今年4月底,已经完成了242家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的备案,这当中有83家为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 5月23日,为完善并统一境内企业境外直接上市相关跨境资金管理,提升境内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企业层面,近年来,A股龙头公司赴港上市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出海,即利用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的特殊地位来拓展全球市场。与此同时,内地IPO持续放缓,再融资收紧,赴美上市风险加大,使得中国香港成为企业上市融资的最优选择。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曾表示,内地企业正通过香港加速全球战略布局,这种以香港为资本平台支持国际拓展的趋势,将成为未来企业出海的重要模式,也体现香港服务国家战略的新定位。 “企业在香港上市有利于吸引外资,且在融资方面,港币的换汇相对其他货币更为便捷。所以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开始从A股转向H股。”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表示。 “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对接全球资本的关键枢纽,赴港上市能助力内地企业建立与国际投资者的沟通桥梁,为其国际化业务发展及融资提供高效支持。从国际化平台、估值修复、制度便利等方面,吸引着A股公司选择香港作为境外第二上市市场。”王曙光对《财经》表示。 港交所近年来陆续推出多项政策吸引新经济公司。2018年4月发布18A章,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2023年3月推出18C章,允许未有收入、未有盈利的“专精特新”科技公司上市;2024年8月,港交所进一步优化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10月,其与香港证监会共同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的时间表。 2025年5月6日,香港证监会与香港交易所发布联合公告,正式推出“科企专线”,以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并允许这些公司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为了迎接新能源巨头宁德时代赴港上市,港交所一路开绿灯,从正式递表到上市交易,仅用时三个多月,而一般公司的平均时间为半年以上。 “一般而言,递表港交所前两个月要委任保荐人,而宁德时代仅在递表前一个月才确定保荐人,其承销商、IPO公关等合作也都是在上市前很短时间内才敲定。”一名港股保荐人告诉《财经》。 在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下,一批优质科技企业和龙头企业涌向港股,叠加强有力的政策扭转市场预期,吸引全球资金持续流入,带动港股二级市场走强,而市场的活跃表现又强化了企业赴港上市,二者形成了良好的正向反馈与互动。 “大量全球资金流入为港股市场带来了充足的流动性,提升了市场的活跃度,也促使港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更加多元化,推动了港股估值修复,进一步提升了港股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清华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 投行等中介机构在IPO热潮中获利,同时对下半年的港股保持乐观。国金证券投行人士对《财经》表示:“香港是全球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核心枢纽。对于寻求接触中国机遇的国际投资者而言,港股IPO是重要参与渠道。在政策进一步落实和市场环境持续改善的背景下,叠加中概股回流、东南亚资产证券化需求激活(借力SPAC机制)、美联储降息预期改善流动性等因素,预计下半年港股IPO热潮将持续,并继续吸引大量中资企业赴港上市。” 港股IPO的持续向好,仍将持续依赖一二级市场的平衡发展。孟磊将股票市场生态类比一个蓄水池,二级市场往投资蓄水池注水,一级市场IPO把钱放到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生态平衡需要有人注水,也需要灌溉到实体经济。 谁在港股买买买? 港股IPO的火爆,离不开二级市场的强势反弹,2024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资金持续涌向港股的蓄水池。 在中央一系列超预期政策的支持下,2024年9月下旬,港股与A股一同出现史诗性反弹。短短半个月,恒生指数涨幅超30%,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超50%。港交所的成交量连续三次刷新纪录:新高纪录在2021年3600亿港元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6200多亿港元。 彼时,陈翊庭在欧洲路演,原本兴致索然的投资者们被港股的突然暴涨杀得措手不及,一时间纷纷向她询问:“还有空吗?能不能告诉我现在中国市场发生了什么?” “以前做项目,一个IPO中能有三五个国际长线资金已经很多了。现在国际资金参与数量越来越多,最近做的一个项目国际资金快达到50个。”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财经》。 从被调侃“国际金融中心遗址”到重新领跑全球,港股强劲的复苏动能是如何开启的? 大成基金国际业务部总监柏杨将影响港股市场表现的因素总结为一个简单的公式:港股表现=中国经济基本面+外资流动性+风险偏好。 “从中国经济基本面来看,2024年以来中国政策对发展经济和资本市场定调积极,中国经济企稳复苏逐步被市场定价为共识。”柏杨接受《财经》采访表示,“在2024年9月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全球流动性放松的背景下,港股性价比更加凸显。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大国博弈进一步加剧,我们观察到全球范围内美元资产过度超配的状态有所减弱,同时新兴市场中海外资金从印度等国向中国市场回流。” 衡量市场复苏的指标中,除了股指回升、交易量增长、融资额攀升,大型项目的成败亦是关键参照。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的大型项目均表现优异。以再融资领域为例,比亚迪与小米的相关项目规模令全球瞩目——前者融资55亿美元,后者达56亿美元。其中,小米56亿美元的融资额刷新了其港股再融资规模纪录,凸显市场的活跃态势。 优质项目的密集推出吸引了众多资金聚集港股,宁德时代便是一个典型。尽管美国政府频频以“敏感”为由设限,令不少基金陷入“既顾虑风险,又不愿错失投资机会”的纠结,但最终它们还是辗转通过迪拜等渠道完成了投资。 “投资者是很诚实的。只要项目好,资金一定会想办法、找路径。”陈翊庭总结道。 二级市场的正向反馈也给上市公司选择港股注入强劲动力。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定价与A股齐平,打破了市场关于港股定价至少要比A股动辄便宜20%的观念,上市之后,宁德时代港股表现明显更加强势,截至6月30日,宁德时代港股比A股溢价19.38%,港股不再“廉价”。 哪些资金正在押注港股? 过去三年里,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并有加速之势。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累计净流入7311.93亿港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净流入的90%。境内公募基金配置港股仓位逐季上升,重点加仓方向包括互联网、银行、能源板块,以及新消费、半导体和创新药等高成长赛道的优质个股。 柏杨认为,南向资金已成为港股市场最具确定性的“长期买家”,在海外资金波动性上升的背景下,为港股提供了稳定且持续的流动性支撑。 睿远基金国际业务部负责人张佳璐观察到,港股基于其优良持续的股息文化,吸引南下长线险资,优秀的短期业绩则吸引了一些国际短线资金。但对国际长线资金来说,由于目前宏观环境还不够明朗,它们正在等待更明确的回暖信号。“全球资产中,参与港股配置的主要是更短线的对冲基金和被动指数基金,长线基金对港股尚未大规模进行配置。” 另一位外资投行人士则认为,今年增量交易资金中,南向资金只占了30%。“剩下的70%还是外面来的,这也和香港市场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吻合。” 海外资金回流的过程中,王亚军观察到,经历了上一轮熊市,回流的国际长线资金也变得更加务实。“大家比较喜欢的企业有三个特点:一是能赚钱;二是赚钱路径比较清晰;三是赚钱的风险比较小。” 资金偏好悄然转向的背景下,增速突出的行业成为资金聚焦的核心领域。 “一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精益制造企业,二是有建立品牌能力的消费企业,三是有创新能力的医疗保健领域企业。”张佳璐分析。 “港股市场新消费公司的静态估值稍贵,但市场对其海外扩张、市场渗透率提升逻辑的认可反映在定价中,贵可能也有贵的道理。”柏杨认为,新消费企业是否存在估值泡沫取决于未来的高增长预期能否持续兑现,一些概念性强、模式尚未成熟的公司确实存在高估值风险,需理性看待短期热度,避免盲目追高。部分优质企业已形成清晰的品牌定位、高效的运营能力和稳定的用户基础,展现出较强的盈利弹性和增长前景,仍存在一定的配置价值。 创新药板块今年也以强势表现受到资本市场多方关注。 “过去几年很多创新药公司可以说是在卧薪尝胆,今天这个行业已经发生了量变和质变,很多数字是让我们很骄傲的。”南方基金国际业务部基金经理熊潇雅告诉《财经》,当前中国企业在研创新药数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首位,越来越多的药企逐步转向创新性更强的源头创新。不过,落实到投资端,依然需要谨慎。“从靶点选择,到分子结构设计和生成,成药到临床,每个环节都有失败的风险。” 从科技、互联网到新消费、创新药,港股市场的热点接力还在持续。如何保持港股的活跃势头,成为陈翊庭和港交所下一步重要任务。 港股如何长牛 受到全球资金关注的中国资产重估进程,是否会从“复苏”走到“长牛”?答案或许就在一年前港股依然“冷清”时陈翊庭关于“遗址论”的回应中。 “其实香港市场底气还是很足的,我们的法律制度、透明度,这些都很强。只不过要想办法怎么把流动性重新搞起来。”她当时回答。 如今,除了持续流入的南向资金,市场仍然期待外资持续流入。 瑞银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际投资者将其中国低配幅度从-1.9%减轻至-1.5%。对于全球前40家最大的投资者,中国股票持仓增加15个基点至1.05%,为2023年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比起历史平均水平,外资回流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月18日的2025陆家嘴论坛上,港股的火热令陈翊庭成为全场焦点,她表示,今年将与内地交易所协同发力,积极吸引外国投资基金,不论港股、A股,通过何种投资渠道,都将成为吸纳外资的重要路径,现在是外资投资中国资产的好时机。 “我们看到,国际资金在慢慢回流。”陈翊庭近日表示,“我开玩笑说,要写封感谢信给特朗普。这一次机会真的难得,不能错过。我们在研究怎么让资金留下来,要把IPO的储备、二级市场都做好。希望这次资金留得久一点,不只是炒一波就走。” 作为背靠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香港将在世界局势的变化中迎来新的机遇。 “在全球资本再平衡的过程中,中国和香港市场都是受益者。”王亚军分析道。此外,市场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美元高估是资金流出美国的重要原因。 “美元霸权的衰落中蕴含机遇,但需关注其衰落速度及衍生问题。”梁定邦对《财经》表示,“由美国主导的金融格局不会突然改变,而是逐渐衰落的过程。当前美国脱离国际贸易规则,其金融市场与贸易的关联性将受影响。美元的主导地位会慢慢衰落,过程中会带来不少机遇。香港的联系汇率短期不会改变,但长期会慢慢改变。” 此外,在2023年初中国香港取消疫情管控、欧洲受地缘冲突影响、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增加、特朗普上台后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下,近两年中国香港成为全球资金“安全港”,正在吸引全球家族办公室落地。 “一方面,依托香港传统金融市场优势和严谨的反洗钱政策,香港家办的平均资产管理规模超过5000万美元;另一方面,家办投资者在寻找科创相关的投资机会,香港的科创投资生态更活跃,在对接独角兽上市方面相较新加坡及瑞士都更具有优势。”刘凯旋表示。 香港如何留住资金?或许能从港交所持续改革中找到答案。 6月20日,港交所举办成立25周年庆典。回顾港交所25年发展历程,李家超以“非凡”来形容。 过去25年,依托互联互通的不断扩容与更多优质中国企业的成长及上市,港交所从一家本地交易所发展成具有创新、活力与韧性的国际资本市场,为全球资本提供了投资机遇。 据港交所数据,自2000年起,香港上市公司数量从790家激增至2600家;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从130亿港元升至超2400亿港元,增长17倍多;衍生品市场日均成交量从3.75万张合约跃升至176万张合约;港股市场总市值从2022年3月的3.92万亿港元增至2025年5月的40.93万亿港元,增幅超9倍,总分红也从2000年的907亿港元增长到2024年的1.35万亿港元,增幅超10倍。 十年之前,互联互通机制的建立开启了港股上一轮繁荣。十年来,互联互通不断拓展产品的广度和深度:2017年7月债券通“北向通”正式启动;2021年9月债券通迎来了“南向通”;2022年,ETF纳入沪深港通;2023年互换通推出。目前,两地监管机构正计划将港股人民币柜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更多产品纳入沪深港通。 不过,梁定邦认为,现在香港的投资生态和科创氛围还不够。“香港资本市场现在上市的还是房地产、基建这些传统行业居多,新消费、科技类的企业虽然在增加,但整体生态还不够成熟。” 对于港交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陈翊庭强调,港交所的根本目标是服务好实体经济,确保提供有力的融资平台,支撑企业更好发展。当前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重估,为港交所带来新契机。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科技创新型企业和新消费企业兴趣浓厚,港交所应顺势积极吸引国际资本,提升市场活跃度与融资能力。 2025年7月3日,中国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抵达香港。山东舰官兵在飞行甲板上列队排出“国安家好”字样。图/新华 展望未来,陈翊庭表示,港交所将继续努力连接资本与机遇,为优质企业提供支撑。在吸引国际资本方面,下半年团队将加强海外推广,向全球展示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在市场建设方面,持续完善“人、货、场”生态体系,优化产品范围和交易平台功能,提升整体竞争力。未来仍将以服务实体经济、支持融资需求为核心,持续推动互联互通和可持续发展,并在连接中国与世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7月1日是香港回归纪念日,港交所休市,其标志性的铜锣首次走出香港金融大会堂开启巡礼。在当天的庆祝酒会上,李家超表示,宁愿做艰难的改革者,也不能做安逸的停滞者,香港要做好“内联外通”,在世界舞台上找准定位,把握好国家机遇和世界机遇,开拓新商机和新市场。 (《财经》实习生黄俊兰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