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三期精华课就快要开课了,然而这一期目前尚未达到6人的开课标准。但我决定,只要已经报名的同学们不退出,我们就照常开课,而且这一次,我会调整课堂内容和形式,帮助他们收获更多。
我对招生未满这件事做过复盘反思,没有招满6人的表面原因有三个:
一是,我没有团队做流量运营,招生全靠自来水,私域粉丝和同行朋友是有限的;
二是,多年来我一直做大众心理学的课程,这才刚转过来做咨询师专业课,口碑和影响力的扩散是需要时间的;
三是,我这几年专注于自我照顾,总想对自己好,让自己多休息,因此除了咨询和督导工作,其他的工作都是全凭心情,所以在精华课的招生推广方面,我投入得太少了。
但是,正所谓“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最根本的,还是我的内在原因:有一部分的我,不想招生。
在静下心来做复盘反思工作之前,我一直把这个自我的部分忽略过去,没有跟她好好聊过天。
那个自我的部分,名叫自私。
在课堂上,我会无所保留地分享专业理论和技术,条分缕析每一个技术细节,必要时还会做一些自我暴露,只是为了帮助学员理解心理咨询的意义,理解来访者的心理内容。
而那个叫做自私的自我部分,偶尔会跑出来说:啊,这么简单好用的东西,你只跟他们说就好了,不要再跟更多人说了。
正是这个自私的自我部分,让我不要好好招生。
她会给我吹耳旁风,说你只要吸引有缘人,只做小范围的分享就好,差不多就好,你不需要太多学员,你可别把自己累着了。
但其实,那都是说辞。最根本上的原因是她小气,只愿意把好东西给有限的一些人享用,不想让太多人一起爽。
但我现在已经跟她和解了,跟她拧成一股绳了,所以才有了这篇文章。
02
有一天晚上,我一边收拾厨房,一边跟这个名叫自私的自我部分聊天。
我:你为何不想让更多人一起爽?
她:我好不容易才琢磨到了这些好东西,可以说是吃了很多苦。
我:哦,在专业学习的路上,你确实是吃了很多苦。
她:是啊。我有时候会羡慕学员们,觉得他们好会选啊,可以在入行不久遇到我的课,他们的专业之路比我当年要顺利得多啊,少承受多少焦虑和挫折啊。如果当年我也能遇到这样的好人,这样的好事,该多好啊。
我:哦,你是应该羡慕,你本来也应该遇到这样的好人,这样的好事,但是好遗憾啊,你没有。而且那时候,你除了不怎么会选,可选的空间也小,这让你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磕磕绊绊,走了不少弯路,整个过程确实好不容易啊,你受苦了,我爱你,谢谢你,抱抱你。
一股热流从胃里涌起,缓缓地遍布全身,一种再次和自己连接上的感动,在心间荡漾。然后,我又从理性上分析了广泛招生的意义和价值:
1、教学的过程,也是我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机会,我常常能从学员们的反馈和分享中,汲取到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益的工作视角和工作方式,深化我对咨询工作的理解,拉伸我的生命宽度;
2、通过教学,我和那么多优秀的人产生了深度链接,他们那认真的态度,敬业专业的精神高度投入的热情,(每周一节课,一次小组研讨,一次课后作业点评,如此高强度的学习,一整年下来,没有人无故缺课,也少有人请假),常常激发我对于咨询工作的责任感和意义感。
3、开设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稳定又恪守伦理的心理咨询师,既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尽一份力,也让我得到了咨询费之外的工作报酬。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我个人的角度,都是很好的事。
当我跟自己聊完天,神奇的事发生了。
先是有一位很早就咨询过工作坊,但是一直没有加入的咨询师,突然要求加入我在8月16日开设的工作坊,又过了几天,一位被督咨询师暂停督导,加入了第三期精华课。
于是,我决定写这篇文章——既然跟自己商量通了,就想看看,能否在开课之前再吸引来几位学员,让课堂上有更多视角,激发更多讨论。
但因为咨询和督导工作繁重,只能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写,所以这篇文章陆陆续续写了好几天才完成。
03
8月16日的工作坊上,有学员提问时,透露出一种害羞,因为她担心,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境,会不会是她个人独有的。我跟她说:“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请放心,你踩过的坑,我都踩过”,我没有说出口的后半句是:“很大的可能,你没踩过的那些坑,我也踩过了”。
所谓的坑,一方面是,我从萨提亚-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主体间学派一路摸索理论和技术道路上,参加过没啥用的课,接受过不专业的督导,使用过不适配的技术。
另一方面是,我最初从业时,由于缺乏专业课程和督导资源,不得不在受训不足的情况下就开始接待来访者,可想而知,我在最初几年的工作,一定遇到过很多挫折,经历过很多困难,也可以说是,犯过很多错误。
在那个过程中,我自己感觉不好,焦虑无助,自我怀疑,来访者也必然感觉不舒服,不自在,我们经常要处理咨访间的关系张力,咨询疗效也不尽人意。
所以我后来专业更成熟之后,每当念及较早期的来访者,是会对他们感到抱歉的。我甚至幻想过,如果A回来,我会跟他说什么,如果B回来,我想跟她说什么。
正是因为我有过不够专业的阶段,所以我特别理解李松蔚和冬妮之间的纠葛。虽说法律判决李松蔚名誉权案胜诉,但李松蔚当年在和冬妮的工作中,某些干预方式不甚专业,让冬妮承受了不应该承受的心理压力,进而感觉到情感伤害,也是毋庸置疑的。
但我想说,那不是李松蔚一个人的错,也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
较早阶段从业的中国咨询师们,当年总体上专业水平都是不足够的,这就是有些老咨询师累积了数千乃至过万小时数,但咨询能力却没比新手咨询师好多少的原因。
十几年前,培训老师,督导老师,咨询师和来访者,所有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我模糊地感觉到,直到2014-2017年之间,系统的课程,专业的督导和咨询师才逐渐涌现,专业的心理咨询平台也陆续上线(哪怕是现在,国内更多的专业课程是精神分析,真正专业系统的人本主义咨询师培训课程还是缺乏的)。大约也是在那个时间之后,我开始读到国内同行写的书,并且感到有所学习。
这非常符合自然规律。
我们国家直到2003年才有了“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而后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终于到了专业成熟的时候。
因为历史和社会的局限,因为信息闭塞和资源匮乏,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摔过跤,犯过错,走过弯路,过程中我们也吃了苦,流了泪,捱了很多辛苦。
但这不丢人,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因为一切都是必然的,一定会发生的事。
就像四十年前农民们只能人工割麦子,三十年前工人们必须徒手打螺丝,二十年前销售员都是挨家塞广告(俗称扫楼)。
而十年前,我们和来访者在一起的方式,同样也是落后的,僵化的,不适应中国文化和社会的。
然而遗憾的是,如今的许多专业咨询师课程,依然在教授那些过时的理论和技术,以至于新入行的咨询师,却还是要时时承受我当年体验过的挣扎、压力和挫败,以及因为咨询不稳定而带来的自我怀疑。
这就是我从2022年开始,决定做督导,做专业咨询师培训的原因。
自己淋过雨,知道被雨淋的滋味,所以想给别人撑一把伞,是我的性格特点之一,也是我疗愈自己的重要方式。
这种心情就像,看到我可以给孩子自己童年期渴望拥有的接纳和理解,就感觉那个幼小的自己,也隔空被照顾到了;
看到我可以给来访者自己做来访者时渴望拥有的安全和舒适,可以给被督咨询师和精华课学员自己初入行时渴望拥有的支持和帮助,就感觉那个无助、不确定、自我怀疑的自己,也隔空被安抚到了。
04
第二期精华课在八月份结课后,我发了一份匿名的课后反馈表,大部分学员们都认真写了对课程的反馈,我好感谢他们啊。
因为他们在反馈表里,除了写到课程对他们的帮助,也为我提了不少有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多位同学都告诉我:我的优势是建立好的咨询关系和构建有效的咨询框架,应该在这两个领域深耕课程,不要再做面向全小白的新手咨询师课了。
也有同学建议我,可以减少理论讲授,增加提问讨论环节,因为我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在根据案例场景回答问题时,往往能给他们更多启发。
原来在课堂上,不止是老师看到学员,其实学员也会看到老师。
确实啊,我在课堂上讲解咨询工作的内功心法,分享首访咨询和评估访谈的框架,为学员们做示范性回应,看似行云流水,信手拈来,但背后其实是系统的理论架构,是专业的技术考量,是我从业的这十多年,在和来访者们的联盟工作中,由理论指导实践,再从实践反推理论,来回打磨,逐分调整,层层反刍,咂摸出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技术。
而且,我这个人的天生特质,本能的无法满足于“是什么”,还必须弄懂“为什么”,所以我总结出来的工作模式,不但有普世性,也有可复制性。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
看了学员们的课后反馈,我立刻决定从第三期开始,取消基础精神分析的理论讲解,只保留能促进评估、概念化和咨询技术的理论内容,留出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我们探讨案例,逐层逐步拆解咨询场景,练习情感肌肉,帮助学员们把共情、澄清、具体化、诠释等咨询技术内化到人格中,成为咨询实践过程中的自然反应。
所以,第一节课不再是咨询伦理和职业规划,而是《有用的首访框架》,第二节课也不再是心理咨询的起效的底层逻辑,而是《首访录音技术拆解》,把过去专门讲授的内容,穿插到课堂的其他部分,或者融入到案例讨论里面。
我想起二十多年前,我曾经梦想过做培训师,因此通过各种方式上了很多不同领域老师的课,年轻人嘛,总有些不切合现实的狂妄自大,那时我会看不上那些用PPT讲课的老师,认为他们不能融会贯通,没有把知识融入血液,所以才照着PPT讲课(后来我自己做培训师才发现,有时候用PPT讲课只是为了不要太发散,而非缺乏真才实学)。
在8月16日的工作坊里,我尝试了不跟着PPT的节奏来讲课,而是跟着学员们的需求和我当下的感觉,灵活调整课程的先后次序。
一天下来,学员们感觉很好,我也感觉很好(虽说也有人在课后反馈表中说,遗憾没听全我提前准备的PPT)。
我在课堂和督导中不断强调,要做以来访者位中心的咨询,那么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也要讲以学员为中心的课程,不是把我认为的好东西塞给学员,而是看看他们需要什么,他们现在正处于什么阶段,可以吸收到什么程度。
所以第三期精华课,我也将时不时脱离PPT,在当下的主体间场里与学员们做互动练习,讲授那些教科书上不会说的内容,分享热辣辣活脱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
这当然不是容易的教学工作,但我很乐意尝试这样的挑战。
因为我相信,学员们会用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他们的独立思考,帮助我一起把课堂经营好,就像来访者们也会用他们的生命力量帮助我把咨询做好那样。
05
在此还要说明一下我的工作理论和核心观点,以便帮你评估,是否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决定来到我的课堂,开启一年的学习之旅(9月7日就开课了)。
第二期课程结束时,有同学说:“肖老师的课堂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关系,关系,还是关系”。
这确实是我一直以来的工作核心。
我认为,心理咨询的本质,就是和来访者建立起安全信任的关系,有了好的关系,来访者可以自我诠释,也可以自行向前发展,并不需要咨询师做多做什么。
实际上,真正有效的心理咨询,就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感到安全,然后咨询师少做事少说话,同时多观察,常体会,在必要时提供协助。
就像真正好的亲子教育,就是父母帮助孩子感到安全,然后少干预少控制,同时多在场,常陪伴,在必要时提供教导。
这样一来,来访者也好,孩子也好,得到了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体验自己,就会逐渐长出他们的各项能力——那些能支持到他们,可以为他们创造幸福的现实和心理的能力。
其实我提供的三十多节课,三十多个案例解析,三十多场课后答疑,总结下来就三句话:
1、理解咨询关系的重要性;
2、学习与来访者建立起安全、信任的联盟关系的理论和方法;
3、根据关系阶段和关系状态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
很多理论,两三千字就能写明白,然而如果要感受到这些理论,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之中,成为工作实践中的自然反应,就必须得经过很长时间的认真学习和刻意练习,而我的课堂,就是要帮你做这件事。
06
我最近在想,以我如此关注咨询关系的工作理念,我所使用的理论流派不应该继续叫精神分析,而“主体间自体心理学”这个名字,说起来又长又拗口,还太抽象,心理行业不是有“存在-人本”和“人本-聚焦”流派吗?
我很想给我的工作方式取名叫“人本-精分”或者“精分-人本”。当然,作为普通咨询师个体,我恐怕是没有命名一个理论流派的影响力。
我这么说,就是想让你知道,我的工作理念和工作风格,非常关注人,是将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进行了非常棒的结合的工作方式。
如果你喜欢精神分析的深邃,同时也像我一样反感它的刻意和故作高深,如果你喜欢人本主义,但同时又希望咨询工作更深入,那么你不妨来我的课堂,跟我进行深入交流,体会被我改良过的汉化版的精神分析。
这是我六月份写的第三期课宣,正如我在前文所言,新一期的课程不会严格按照课宣里的顺序来上课,但如果你仔细阅读,还是能理解我对课程的总体思路和大体内容。
为啥我不写一篇新的课宣?
这篇文章已经拖了好几天,我再不把它发出来,第三期都要开课了。所以还是先发送,接下来我必然要写一篇新课宣,因为也不排除开课后有人想插班学习的可能性啊。
P.S.得知我第三期还没有招满6人,第一期结业的学员主动跟我说,你下次再发文章时,可以带上当初我写过的课后感言啊,嗯,真是太感激她了,她的文章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