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扎心的现状:
那些躺平和叛逆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特别想对孩子好的家长。常常把孩子需求放在第一位,很多年都是围着孩子转,随着孩子的悲喜而悲喜。
01
家长对孩子有着天然的担心:
孩子不好好学习,怎么办呀!以后能干点什么?
原本孩子这么聪明,就是不正经学习,真接受不了孩子这样!
孩子写作业不认真,光想着玩,嘴上说着要努力,但就是不见行动,这样好崩溃啊。
接受不了孩子的摆烂,也无法容忍孩子的不上进。
哪怕是孩子学习两个小时,写作业一个小时,补课两小时,家长还是不满意,视角放在:
孩子学习的效率好低呀!写作业很不专心,补课只听课不刷题有什么用!
没有觉得家长的要求永远没有上限,永远都盯着孩子没有做好以及不符合自己预期的地方。
应当承认,家长对孩子爱的浓烈,要求得严格,甚至唯成绩论,都是为了让孩子能更优秀,让孩子有更好的人生。
我也认可,家长对孩子的高要求与高期待,也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回报自己什么,只是让孩子可以有更好的起点,更灿烂的人生。
只是,家长在过高要求与过度控制中,也会让自己陷入焦虑,对孩子寄托的希望越大,自己的落差越大,对孩子愈发不满意。
得不到父母认可的孩子,即便一时努力,也会出现后劲不足,躺平的时候会来得更彻底。
凡是抗拒,都有持续。凡是接纳,都会消散。
02
家长说:
我也不想管啊!我也不想这么焦虑和操心孩子!可是孩子自己不自觉,不上进,我不管不行啊!
不管再怎么拿为孩子好,以及找多少个理由,都逃不过一个真相: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大于孩子本身。
其实也能理解,家长对孩子都是倾尽心血去爱,付出了时间与金钱,拼了命卷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因为起跑线就很高,所以对青春期的孩子更是要求要样样拔尖,什么都争取做到最好。
不过遗憾的是,家长越是有着强烈让孩子顶尖的愿望,越是会绷得很紧,反而让孩子在遇到逆境与困难时,容易退缩与躺平。
对于孩子来说,不做就不会错,也不用体验挫败与无能感。
同时,家长还特别勤快,督促得也十分到位。
原本在孩子紧张的时候,需要父母的松弛感来缓解焦虑和紧张。
可是父母不仅没有让孩子得到安抚,反而给孩子施加更多有意无意的压力,这让孩子躺得更平,逃避得更彻底。
因为每一个躺平孩子背后,都不是因为懒惰和手机的干扰,而是孩子的自信指数暴跌与胜任感和自主感受到了影响。
或者说,孩子躺平的背后是家长的高要求与高控制,而叛逆孩子的背后,也有一个絮叨和爱讲道理以及强势的家长。
03
跟一位妈妈沟通时,她也很失落:
觉得自己对孩子付出了那么多,整天围着孩子转,为孩子操碎了心,但孩子似乎对她并没有很暖心。只有在需要妈妈时,才会态度好一点,其它时间都一副爱答不理的态度。
妈妈觉得自己为孩子掏心掏肺,孩子这样对她很失落和悲伤。
我跟妈妈说,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青春期孩子,有了攀比与对标的心,可能情绪会随环境和心境而波动;
另一个原因是妈妈之前对孩子太好了,孩子习惯了拿来主义,但并没有回报与感谢之心。
之前的乖孩子,为什么慢慢开始跟着父母对着干,开始变得任性和跋扈。
有一个很扎心又很现实的原因:
被父母的过度包办,过度保护,过度勤快与过度操心惯的。
透支自己也要爱孩子的心,值得敬仰,但不值得提倡。
家长过度的爱,事无巨细的操心与保护,会毁掉孩子的自驱力与学习力。
让孩子变得既对自己要求高,又想躺赢人生,还不愿意付出努力。
家长不要因为爱孩子,而剥夺孩子的行动力与自我承担能力,这只会加速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的躺平与逃避,沉迷于手机还脾气很大。
家长得学会后退一步,用60分的爱对孩子不求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