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将“王选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载体融入劳动技术课程,点燃学生的青春梦想。成立“爱迪生”学社并面向全校组织“发明创新月”等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技术视野。形成“造物润心”育人思想,让每个生命因创新而精彩……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综合实践教研组组长、北京市特级教师何斌,用以“三性三式”为特征的劳动课程体系,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蓄力赋能。
翻开《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画册,一张张照片记录了学生们在3D设计与打印技术、服装设计、模型制作、巡线机器人项目闭环控制等劳动课程上认真动手操作的身影。“我们构建了以‘三性三式’为特征的中学劳动校本课程体系。‘三性’指开发了具有系统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劳动课程体系;‘三式’是指在劳动课程实施上采取教学单元项目式、学习在线开放式、高端培养双导师式三种方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何斌介绍,目前,学校建立了以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竞赛课程“四位一体”的中学劳动课程结构,包括初中劳动、高中通用技术等,开足国家必修课程2门,选修课程9门,竞赛和活动课程4门,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何斌向记者展示了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劳动、通用技术学科课程模块汇总表。“在初一至高二五个年级的劳动课程安排中,我们注重初高中不同年级劳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如初高中都讲工程制图,初中倾向于空间思维培养,而高中倾向于工程思维培养。”何斌说,学校还注重中学劳动课程与大学工科课程内容的衔接,比如开设了《3D打印》《激光切割》《黑客攻防》《电路仿真基础》等校本课程,让学生们了解前沿科技,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劳动课程内容注重挖掘立德树人的教育资源,突出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融合。学校发掘了“王选精神”作为劳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素材适时引入;比如在高中劳动(通用技术)课中技术专利性教学内容中,使用王选院士获专利的案例来讲解相关知识,告诫学生不能抄袭和剽窃别人的技术成果。
成立学生技术创新社团——“爱迪生”学社,面向全校积极开展“发明创新月”等课外活动,是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劳动课程“学习在线开放式”特点的生动展现。在学生们的诸多发明创意中,令何斌印象较深的是高二年级杨煜坤同学带来的《肘关节线性磁力耦合康复装置》。这个选题源自杨同学在暑假中因肘部受伤进行了长时间的康复训练。训练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很难把控动作的种类、幅度以及训练时长,从而影响康复的效果和进度。在老师指导下,杨同学结合校内对电磁学的学习,想到通过磁力大小来实现多使用场景,进而缓解当下康复过程中人力需求大、成本高、难以保证居家康复效果等问题。最终的方案是通过电磁耦合的线性控制,为康复的四个阶段提供不同的工作模式。“相比传统的康复装置,其结构更轻便,原理简单有效,成本更低,能够持续跟进全过程康复,有利于对康复效果进行控制。”何斌自豪地说,该项目获得了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银奖。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是引领和共创的关系。我与学生共同完成了项目的设计制作全过程。由于项目处在持续开发的进程中,每届学生都会带给我新的灵感。我会不断挑战修正这些项目,甚至去开发、迭代新项目。”经过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何斌总结凝炼出了“造物润心”育人思想,即通过“创造物品”(设计制作产品)的技术活动来实现启发智力、润泽身心的育人效果。
近十年,何斌作为负责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望京校区劳动课程的教研组长,经与同事们共同教研,构建了三级课程体系,学生劳动素养明显提升。今年,何斌竞聘为八十中教育集团综合(劳动)学部负责人。未来,他将立足教育集团视角,从劳动课程的小初高全链条人才培养出发,思考如何基于劳动课程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本报记者 宗晓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