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凌晨五点,钱塘江边已经有年轻人扛着相机等待日出,西湖边的咖啡馆里坐满了敲代码的创业者,未来科技城的写字楼灯火常常亮到深夜。这座被互联网基因浸润的城市,每年都吸引着数十万高校毕业生留下。
而在留杭就业的学生里,有三所本地高校的名字总会被反复提起,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985”“211”,却凭着对杭州产业脉搏的精准把握,成为毕业生扎根这座城市的“跳板”。
第一所 浙江工商大学
在杭州的CBD钱江新城,不少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的办公室里,浙江工商大学的校友占比总能排到前列。这所始建于1911年的百年老校,商科基因早已融入城市的经济脉络。
学校的会计学专业是出了名的“考证基地”,但老师们从不只盯着课本。更妙的是学校和本地企业的“人才共育”机制。
杭州的老字号王星记扇庄需要电商运营人才,学校就专门开设“非遗电商实训营”,学生一边帮扇庄做直播带货,一边完成《市场营销》的实践学分。毕业时,这些学生不仅带着成绩单,还有实打实的本地企业运营案例,自然成了用人单位眼中的“熟手”。
第二所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如果在杭州的互联网企业里问“杭电校友多不多”,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多到开校友会能坐满一个会议室”。这所被戏称为“浙江小清华”的高校,简直是为杭州的数字经济量身定做的人才库。
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大三学生必须在本地企业完成至少6个月的实习。于是每年春天,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的实习岗位上,总能看到杭电学生的身影。
当杭州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时,学校立刻增设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当城西科创大走廊布局集成电路产业,微电子学院就联合士兰微等本地企业开设了“芯片设计精英班”。
第三所 浙江工业大学
走在杭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智能制造工厂里,浙江工业大学的毕业生身影随处可见。这所以工科见长的高校,骨子里就带着杭州人“干在实处”的务实基因。
学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全国排名前列,但实验室里的研究从不是“空中楼阁”。在杭州的制造业升级浪潮中,工大的毕业生总能找到用武之地。
学校还特别懂本地企业的“痛点”。杭州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多,急需既懂技术又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工大就开设了“工程管理实验班”,学生既学机械设计,又修企业管理,毕业时既能去工厂解决技术难题,又能协助老板对接供应链。这种“多面手”特质,正是本地企业求之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