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的留学与身份叙事里,一个微妙但清晰的趋向正在加速:部分手里有资源、又厌倦不确定性的年轻留学生,正把目光从“抽不上的H-1B”“难以预期的身份路径”,转向一条更确定的轨道——通过EB-5投资移民直接拿绿卡。这个选择并不浪漫,它像是一道“保险”:用资金去对冲时间与政策风险,换取可落地、可规划的人生坐标。USCIS与国务院的数据、签证公告牌的实时变动,以及《改革与诚信法》(RIA)带来的“保留配额+并发递交”等机制,让这条路径在2024—2025年变得更直观可计算。
一、传统路径的漫长:从OPT到EB-2,时间的“灰色地带”
过去十几年,留学生在美国“留下来”的典型路径几乎固定为一条:F-1学生签证 → OPT实习 → H-1B工作签证 → EB-2/EB-3就业类绿卡。
听上去逻辑顺畅,但现实却越来越像一场耗时的马拉松。
OPT通常仅能合法工作一年(STEM专业可延长两年),之后必须抽中H-1B方能继续留美。然而H-1B每年名额只有8.5万个(含2万硕博名额),近年报名人数超过75万,中签率不足15%。即使幸运抽中,六年期限一到,还得依赖雇主启动EB-2或EB-3申请。
然而这一步往往才是真正的等待炼狱。EB-2/EB-3要求先通过劳工认证(PERM),再递交I-140移民请愿,等待“优先日”排期。而截至2025年10月,中国大陆出生申请人的EB-2排期仍停留在2015年12月,这意味着从H-1B到真正拿绿卡,可能要十年甚至更久。期间换工作、离境、身份过期,任何一步出错都可能让整个路径“清零”。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这条传统路线既是常规答案,也是焦虑之源。于是,EB-5开始进入他们的视野——一条可以用资金“买确定性”的替代赛道。

二、为什么他们开始“买确定性”:政策风向的剧烈摇摆
对于走F-1→OPT→H-1B→绿卡这条“传统跑道”的留学生而言,2025年的关键词是波动。9月19日的总统公告把“新H-1B需额外缴纳10万美元费用”的规则抛向市场,随后USCIS在10月陆续释出澄清:原则上这笔费用针对境外新递交并需入境的H-1B个案,境内的身份变更、延期等不在适用范围;且该措施为期12个月。行业律所与高校OISS再度转述确认,尽管仍有执行细节与诉讼风险,但对处于境内求职路径的应届生而言,政策不确定性被“切出”了一块。即便如此,它依旧让企业端承担成本与合规焦虑,从而叠加了“用人保守”的市场情绪。
与此对照,EB-5在政策层面反而显得“可预期”:2022年生效的《改革与诚信法》(RIA)把签证32%明确划为保留配额——其中20%给“农村”、10%给“高失业地区”、2%给“基建项目”;这意味着只要落在这些篮子里,签证名额“当年可用”的概率明显提升,且还叠加了“农村优先审理”的指令。对最在意时间成本的年轻人而言,这样的制度设计,直接把“等待被动的排队”变成“选择主动的赛道”。

图源:北美省钱快报
三、EB-5的“新秩序”:金额、配额与排期的可计算
首先是“门槛金额”。USCIS在政策手册与官方页面明确,RIA后的法定最低投资额为105万美元(标准项目),或80万美元(TEA:目标就业区,含农村/高失业或经法定认定的基建项目)。金额每5年按通胀评估调整,但目前仍以这一档位运行。项目需创造至少10个全职岗位,并满足资本来源合规、持续投入等硬性要件。

其次是“名额与排期”。2025财年签证公告牌显示:EB-5保留配额(农村/高失业/基建)全球“当前”,即申请到位即可进入下一步;而“非保留”名额在两个大国出现排队分化——中国大陆出生的“非保留”最终裁决日停在2015年12月8日,印度为2021年2月1日。这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多来自排队国的年轻投资人,愿意“为了时间”去选保留配额里的农村项目:它不只是“有名额”,还在审理顺位上被要求优先。
最后是“节奏与通过率”。USCIS近季数据表明,I-526E季度审批量在2025财年Q3创下新高,并发出“需求持续增长”的信号。行业侧的追踪还观察到:农村类案子的审理推进更快,与“优先处理”的法律指令相一致。这些动态并不保证个人个案的时长,却让“整体等待的分布”更可预期——对于希望在毕业前后、两三年内完成身份落地的年轻人,这是最关键的变量。

四、从F-1到EB-5:把时间线“攥在手里”的技术路径
RIA带来的另一处结构性变化,是I-526E与I-485并发递交:只要签证名额“当期可用”且人在美国境内合法停留,投资人即可同时提交移民请愿与身份调整。这意味着许多本就持F-1/OPT身份的留学生,可以在不离境的情况下启动“从学生到永久居民”的转换;并在I-485“挂起”期间,按程序申请工卡与回美证,从而尽可能维持学习/实习/求职的连贯性。与“抽签+社招”路径相比,它把“继续留在美国”的不确定性显著降低。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并发的前提是有签证名额,这正是保留配额在年轻群体中受欢迎的关键。
而在“何以确定”的层面,签证公告牌成为每月的“生命线”:2025年10月与11月的公告均显示,保留配额继续“Current”,而“非保留”中国与印度维持在前述裁决日。对处于校内实习、OPT转换关口的年轻人而言,这张表几乎等同于“时间计算器”。他们可以据此倒排:投资—递件—拿到工卡/旅行许可—两年条件式绿卡—两年后I-829解除条件。每一步都不轻松,但从“能否留”转向“何时留”,对人生的意义迥异。

图源:网络
五、确定性的代价与门槛:规则写在前面,尽调刻在心里
“用EB-5买确定性”的叙事并不等于“买一张速成票”。规则的硬边界写得很清楚:资金来源须可追溯且合法、就业岗位须真实可验证,项目层面的合规度、区域中心的资质与运营透明度,直接决定了个案能否走完“条件→转正”的闭环。USCIS在2024年更新的政策手册明确了对区域中心、新商业企业、就业创造实体的不合规惩戒,包括暂停、取消与除名,同时也为“善意投资人”的救济做了原则框架。这意味着,与其迷信“快”,不如把尽调做到“深”:看项目是否落在保留配额,是否符合TEA认定,商业计划书的岗位测算是否保守、第三方审计是否充分,以及“农村优先+名额当前”的窗口能否覆盖自己的时间线。
数据面上,不妨记住两件事。其一,法定金额与TEA范围是起点,不是全部——80/105万美元只是入场券,真正决定成交的是项目质量与风控细节。其二,签证名额分桶正在重塑EB-5的地理版图:农村与高失业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时间杠杆”。当USCIS季度数据释放出“审批提速+需求回暖”的信号,年轻投资人“把确定性提到台前”的决策,就有了更坚实的制度与数据支撑。

图源:网络
这一代留学生,许多人的人生叙事从来不只有“学位”。他们在时间与不确定性之间反复权衡:是把青春赌在抽签与用工周期里,还是把钱投向一个可被证明、可被追溯、可被监管的项目上。EB-5并非廉价,甚至也并非适合所有人,但它的确定性有迹可循、有法可依:金额边界、配额结构、排期逻辑、并发机制与合规惩戒共同构成了可计算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年轻人用资金换回时间,用时间换回选择权;而选择权,恰恰是他们最在意的确定性。
🎉【诚挚邀约采访】
留学生研究社上线全新专栏, 走进海外留学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