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tbeducation@daznet.cn
文|王殿军编丨Tiana
今天,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仍然是他们在校时间占比最大的部分。没有哪个校长、哪个老师会轻易地让孩子们少上几节课,在学校里爱干啥就干啥。
尤其是中学校长,不管玩出什么“花样”,最终都有一个关口在等着你——高考和中考。这不仅是给学生的考卷,也是给校长的“答卷”。但如果过于追求这份答卷的分数,很容易嘴上说着“育人”,动作却慢慢变成了“育分”。
压在学生身上的“三座大山”,
是时候推倒了
担任校长多年,我听过无数节课。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课堂上整齐划一地听,根本没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也是很多中小学课堂的现状。
如果课堂变成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地方,学生照着老师所说的去理解、记忆、背诵、重复、练习、考试,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紧张地埋头疾书,学生成为“看客”,课堂也只是发挥了最浅层的作用。
我们得想办法帮学生卸下超重的“课业负担”,不能让课堂成为伤害孩子的地方。人最痛苦的就是做一件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做的不好缺乏自信又不得不做的事。我们的很多课堂正是如此,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觉得学习没意思又不得不学。
今天出现那么多心理健康成问题的孩子,课堂要负相当的责任。压在学生身上已久的“三座大山”,是时候推倒了。

第一座山,是“精神负担过重”。这几年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不断提醒我们,如今学习过程中70%的练习没有任何意义,没必要让学生练那么多。学习最主要的不是教会学生什么,而是让他们自己学会学习。如果不教给他们思考和学习的方法,只讲授知识的原理,内容枯燥、方法陈旧,学生不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很容易就变成一种精神负担。一个未成年人长时间承受精神负担,迟早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座山,是“机械作业过多”。每一科老师都会说“我的作业不多呀”,但最后累积起来多的不得了。天天让孩子们到夜里12点才做完作业,对身心健康危害极大。未来借助人工智能,完全可以高效地布置个性化且高质量的作业,摆脱以往的书山题海,让作业更加精准。
第三座山,是“外界压力过大”。如今的教育很容易让大家陷入紧张氛围,动辄搞排名、搞谈话,社会、班级、家庭都处于高压状态,校园里好多孩子的眼神都紧张兮兮,如惊弓之鸟。
所以说,精神负担过重和外界压力过大,导致学生不想学;机械作业过多、满堂灌,又导致学生不会学,最终学生失去学习动力。
我们的课堂,
必须从过于传统走向美好
我也走访过很多国家的学校,他们的课堂确实不太一样。我曾在美国听过一节课,师生按圆桌围成一圈讨论,话题为“美国该不该出兵到某个国家”。
当时的背景是,美国刚好在前一天出兵到那个国家,然后第二天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该不该出兵”的讨论。讨论很热烈,大家七嘴八舌,根本区分不出谁是老师、谁是学生。直到讨论结束,有人站起来总结了大家的观点,我才注意到他是老师。
“围绕某个问题或话题组织大家共同讨论,每个人去参与、去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对激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肯定比传统课堂更好。我们的课堂,必须从过于传统走向美好。
怎样的课堂才算美好?我尝试问了问人工智能大模型:美好的课堂应该有什么特征?大模型列出很多关键词:互动性、参与度、知识性、启发性、个性化、安全性、组织性、技术应用、情感连接、反思性、多样性、目标明确、评估合理、资源充足……大模型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更重要的还是行动。

在清华附中当校长的15年,我最大的经验就是把孩子的热情和兴趣点燃,让他们自己愿意学,觉得学习有乐趣。清华附中的“高等项目研究实验室”几乎是学校最晚关灯的地方,因为总能听见孩子们说,“等会儿再关,我还差一点就完成了”。遇到这种情况,关灯晚一点就晚一点,甚至个别时候他们愿意熬夜都没关系。
学生学习兴趣这回事,学校的应对绝不能马虎。比起给表扬、发奖品奖状,孩子们在不断自我超越中一天比一天变强,这种精神上收获成功所带来的激励要大得多。所以,解决孩子内驱力这事是根本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学习就不会痛苦了。
课堂上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很简单,把思维调动起来就行。老师把关键的东西讲明白,将“鸡毛蒜皮”的事交给孩子们自己。如果总想着把每个地方都讲给听,时间根本不够,课堂也成了一言堂。只有打破一言堂,让孩子们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创造、生成学习内容,这样的课堂才是谁都想参与其中的美好课堂。

所谓“美好的课堂”,其实就是把课堂的综合价值都发挥起来。这样,孩子们不仅从课堂上学到知识,还能启迪智慧,培养思维能力。老师分享他的知识和原理、故事和阅历,学生分享他们的成长和收获,是师生共享的过程。
从知识到知识的“剩余物”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学校所学全部都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忘光的其实就是知识,最终留下的才是教育的价值。
今天的家长在给自己孩子辅导的时候,可能面对初中题目心里会发虚,看到小学高年级的奥数题都紧张。单纯从知识的角度,很多成年人甚至是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水平。但我们身上所具备的综合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是看不到也考不出来的,而这正是教育留下的东西。
美好的课堂,就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之外的东西。当学生忘记所学知识,这些东西才能变成教育的“剩余物”。课堂也好,教育也罢,应该重视这些“剩余物”。至于那些未来注定会被遗忘的东西,交给人工智能去记忆就好了。

怎样才能做到呢?
一是要引导孩子们“发现学科之美”。所有学科都有它的独到之美,当学生发现学科可以连接他们的生活和世界,能够满足他们好奇心、想象力,立马就会爱上学科。
二是要“探索规律之美”。知识的产生都是有规律和逻辑的,老师可以将逻辑体系给孩子们建立起来,让他们自己添砖加瓦,那样就可以帮助他们构建起完美的知识体系。
三是要“尝试变化之美”。用传统教学方式教过去的知识,并期待孩子们能够面向未来的挑战,是行不通的,必须从只教知识变成培养技能。
走向美好课堂的五个行动
要真正营造“三美课堂”,我倡导五个行动。
一是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必再照本宣科,面面俱到。一节课下来,讲清核心要点20分钟足够,剩下的就是孩子们讨论、分享、提问的时间。
二是整合学习内容,落实因材施教。学习内容也要抓住什么重点和层次,西瓜芝麻一把抓似的从头到讲到尾,是不可能实现个性化学习的。
三是留足思考空间,促进深度学习。老师“一言堂”讲完全程,没有留给孩子思考的余地,思维能力怎么提高?
四是教学设计精准,提高作业质量。通过巧妙而精准的教学设计,个性化作业设计,可以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当然,这需要老师的责任心,也考验着老师的功底。
五是良好激励机制,确保提质效果。评价和激励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不要用物质刺激,更别让学生和学生比。对于教师,我们放弃了以班级来排名,将评价个人变成评价团队。只要整个年级和以往年级对比有进步,所有人都获奖,包括后勤人员。道理很简单,学生们吃得好、睡得好,学习才可能好得了。
作者:王殿军,国家督学、北京稻香湖学校校长
K12 成长与教育社区
追踪前沿资讯 洞察成长规律
挖掘充满温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