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科技职业大学产教融合工程中心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中心将建设七大产教融合实训平台,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重要载体。

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2391平方米,地上四层、地下一层,规划建设增减材复合制造教学实践中心、汽车学院重卡实训中心(军工)、汽车产教融合实训中心、航空维修产教融合中心、集成电路应用创新实训中心、大数据应用创新实训中心、财经商贸专业群校企融合中心等七大平台。

项目建成后,中心既面向校内师生开展教学和科研,也面向企业开展生产服务和培训,在实现全面提升学校职业本科教学、科研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的基础上,推动促进实训教学“生产化”,实训场景“真实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实训学生“员工化”,真正实现校企互融互通、共建共管共享,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
作为北京市“十四五”期间首所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学校,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正在深化推进产教融合,探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首所市属职业本科高校
6大热门专业迎来新生
2025年4月11日,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成立,标志着北京市属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实现了零的突破,填补了首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开启了首都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崭新篇章,对推动北京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原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学校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开发区内唯一高校。

学校首批设置合成生物技术、汽车工程技术、机械电子工程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应用、集成电路工程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6个职业本科专业,已于今年9月迎来首批600名本科新生。

这些专业均属教育部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内专业,所依托高职专科专业均为国家级或北京市级高水平专业群,分别对接首都“2441”产业中的医药健康、集成电路、高端汽车制造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临空经济区、文化创意和数字创意等产业。至2027年,学校职业本科专业预计达22个左右。
专业紧贴产业需求
校企深度融合共赢
从办学类型看,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并非普通本科教育的“翻版”。作为一所职业本科院校,学校在培养理念、培养逻辑起点、培养类型等方面均有明确侧重点,以技术技能教育为主、以职业为导向,培养过程注重工学结合,评价模式注重视校企多元评价,致力于培养高端技能人才。

与高职专科相比,学校理论基础更加深厚、扎实,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完整,专业能力更加专业、复合,技术技能水平上更加扎实、精湛,培养层次具有更高标准、更高起点、更高质量,就业面更加宽广、更多渠道。

学校精准对接北京市高精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设有机电、航空、汽车、集成电路、生物、经管、艺术7个专业群,2个专业群入选国家“双高”专业群,5个专业群获批北京市“特高”专业群。重点聚焦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高精尖产业,分类施策打造全国标杆专业,专业建设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服务贡献度不断提升。

目前,学校与300余家世界500强和行业头部企业长期深度合作,成立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百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ARCFOX学院、完美世界数字艺术产业学院、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低空技术产业学院、集成电路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牵头建设的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获批首批28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之一,牵头成立3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Ameco等企业合作开设“国航班”等20余种订单班,订单定向培养比例超过50%,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企业满意度95%以上。
经开区内高职本科
城域产教融合发展
今年5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启校地合作新篇章。自2015年经开区与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开启战略合作以来,双方在共谋发展的十年中,学校形成了“经开区内办高职、产城教融合发展”的办学特色,此次签约是在前两轮合作基础上的再次“双向奔赴”。

作为北京经开区内唯一高校,学校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产业新生态和世界一流综合产业新城建设,形成了校地同步规划、同频共振、深度合作的共生模式,建成了开发区内办高职的全国品牌。在此基础上,学校先后与延庆区、大兴区、房山区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一区一策”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需求,不断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入度、支撑度。

未来,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将紧密对接首都社会发展需求,锚定高技能人才目标方向,加快建设高水平技能型大学,打造经开区职业本科的新样板;聚焦经开区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教融汇,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