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14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河南省决赛在郑州四所高校同时举行,大赛以“筑梦青春志在四方,规划启航职引未来”为主题,来自全省174所高校的800余名选手同台竞技、大展风采。“河南高教”特约请 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新乡职业技术学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郑州理工职业学院、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焦作新材料职业学院等参赛高校就业部门负责人、指导教师分享了思考和体会,敬请关注!
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
以赛促教:职业规划指导的实践反思与方向探索
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张晓丽:作为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河南省赛的指导教师,此次参赛经历让我对职业教育的内涵与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指导职教赛道学生斩获铜奖的过程,既是一次教学成果的检验,更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通过观摩优秀案例,我深刻体会到,职业生涯规划并非简单的目标设定,而是需要立足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与学生个体特质的“双向适配”。在传统教学中,职业指导常停留于理论框架,而此次大赛让我意识到,职业教育必须“接地气”。未来,我将把此次收获转化为教学改革的具体行动,强化规划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并通过定期跟踪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职业成长路径。期待通过系统化的实践探索,助力更多职教学子在未来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以赛促教:职业规划对就业指导教学的探索意义
大学就业指导教研室主任 王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职业规划的平台,作为学校就业指导教研室主任,我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着重要探索意义:
提升自我认知。通过参与大赛,学生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技能和个性特点,有助于他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增强职业规划能力。学生学会了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激发职业探索热情。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往往包含多种职业方向的展示和讨论,这激发了学生探索不同职业领域的兴趣。提升就业竞争力。大赛中的优秀表现可以成为学生简历上的亮点,学生还能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提升面试技巧和沟通能力。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种创新形式,能够激发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考和新实践。进而调整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服务模式。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推进“五业”联动 引领“逐绿”前行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李玉娜:作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一名教师,通过本次大赛的现场观摩与交流,我深刻认识到职业规划不仅是学生个人成长的蓝图,更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与社会需求的集中体现。同时,我也意识到未来的电力人才培养必须紧跟国家战略,将绿色电力理念融入职业规划教育。
下一步,我将结合学校特色,借鉴大赛经验,探索实施以学业为基础、以专业为载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创业为探索、以职业为目标的“五业”联动生涯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依托学校在绿色电力领域的资源优势,助力同学们提升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引导他们将个人职业生涯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在动态变化的职场中,持续突破自我,成功脱颖而出,成为能源电力行业的佼佼者,为我国绿色能源事业、“双碳”战略目标贡献电专学子的澎湃力量。
规划启航向未来,产教融合促发展
电气学院 李泽星:3月13日至14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河南省决赛在郑州举行。作为指导老师,我深刻体会到大赛对青年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职教组选手将职业规划、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需求深度融合,立足各校办学特色,聚焦行业痛点,科技赋能,多维发展,展现了职教服务地方产业的潜力。
科学的培养模式是支撑人才发展、区域经济深化改革的关键。当前,河南省加速构建“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体系,作为中南地区重要的电力人才培养基地,我校将以大赛为蓝本,依托国网平台,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一是打造“中原新能源产学研基地”,为区域产业链输送“零磨合”人才;二是推动职业规划与新型电力系统重点领域衔接,实现个人成长与中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以赛促教强根基 规划引领育英才
招生就业处处长 刘彦华:本届职业规划大赛中,我校近万名学生踊跃参赛,通过赛事解读、专题培训、多轮选拔等举措,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与实践素养,最终斩获省赛2金。大赛既是深化职教改革的“风向标”,更是优化就业服务的“助推器”。未来,我校将着力推动“三融三化”工作:
规划与实践融通,深化育人实效化。 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与岗位标准,推动职业规划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破解“规划空转”难题。
个体与生态融合,赋能发展体系化。 升级“课程引领-实践赋能-服务护航”全链条育人生态,依托AI测评、VR实训等新技术构建智慧化指导平台,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战略需求。
创新与传承融汇,驱动服务精进化。 打造“一站式”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大数据动态追踪学生成长轨迹,精准匹配岗位资源,同步挖掘优秀选手案例,以榜样故事传承职业精神,形成“规划—成长—反哺”的良性循环。
以赛为镜,深耕育人三路径
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指导教师 席东河:大赛中,学子们对职业理想的炽热追求与实践精神令人动容。赛事不仅是展示舞台,更为优化就业指导工作提供鲜活启示,未来需聚焦三方面:
一是深化个性化指导。 基于学生特质,通过生涯测评、一对一咨询等方式,量身定制“成长图谱”,推动职业规划从“模糊想象”转向“精准导航”。
二是强化专就融合。 加强对学生职业认知、岗位体验等实践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锻造“懂产业、会实战”的能力,弥合规划成长与行业需求的偏差。
三是放大榜样效应。 建立“优秀选手案例库”,以宣讲、微纪录片等形式,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成长故事,形成“传帮带”育人生态。
把握行业趋势,锻造未来栋梁
指导教师 张洁溪:通过比赛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上的合理性和前瞻性,选手的职业目标既有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岗位,也有社区康养、适老设计等技能与人文关怀结合的岗位,还有非遗传承领域的岗位,体现了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也给大学教育提出启示和挑战:
大学教育需紧跟行业发展。通过建立常态化的行业调研机制,为教学改革提供实时、准确的支撑,使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持续推进高质量产教融合。提供充足的实践实习机会,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育人,使学生对实际工作有更有深切的感受,提升技能。
教师要成长为“多面手”。教师要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为学生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指导,成长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以赛为鉴,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招生就业处处长 周志红:现场观摩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河南决赛,我收获颇丰。发现优质的参赛选手普遍呈现三大优势:一是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二是运用数字化工具构建职业路径;三是依托校企资源完善发展档案。同样看到部分选手缺乏行业数据支撑与动态调整机制,折射出课程滞后性、实践悬浮性等深层问题。
此次大赛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方向。一方面,要优化课程体系,增加行业分析、案例研讨课程,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另一方面,搭建多元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调研、实习实训,提升实操能力。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校内职业规划比赛,模拟大赛流程,邀请企业导师指导,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选拔,提升职业竞争力,全方位推动学校职业发展教育迈向新台阶。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从职规赛看职业教育的“守正”与“创新”
招生就业处处长 孙洋海:在本次大赛中,学生们在职业规划过程中既保留了传统的职业规划思维,又融入了创新元素。例如,有学生通过结合自身兴趣和市场需求,选择了跨领域的职业发展路径;也有学生通过创意展示,探索了新兴行业的职业机会。这体现了职业教育在守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这不仅是一场职业规划比赛,更是一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实践。通过“职业发展主题陈述”“评委问答”等环节,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职业发展路径和就业支持资源。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还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
大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高校、就业部门和企业的协同合作。高校负责组织参赛队伍和提供教学支持;就业部门负责政策支持和宣传推广;企业则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这种多方协同机制,不仅体现了“守正”,还在“创新”中探索了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新路径。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布俊峰: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河南省赛中,我校取得优异成绩,职教组成长赛道荣获1金2银,就业赛道获得1银2铜,教师赛道斩获银奖。这一佳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长期以来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的努力。
职业规划大赛作为学校“三全育人”品牌活动,深受广大学生认可,并形成广泛影响力。大赛通过“选苗、育苗、赋能成长”的全流程培养体系,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提升综合素质,成为推动学生成长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未来,学校将继续以职业规划大赛为重要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我们将深化大赛与生涯发展及就业指导课程的融合,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进一步推动校园招聘与校企人才供需对接深度融合,将大赛打造成强化生涯教育的大课堂、促进人才供需对接的大平台、服务毕业生就业的大市场。
此次比赛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学校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体现。学校将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财经学院副书记 时保吉:指导学生参赛,观摩大赛过程,我深受触动。比赛中,选手们展现出的清晰目标感和应变能力,以及跨学科融合的规划思路,让我意识到职业规划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我们将以大赛为蓝本,打造更具针对性的职业发展课程。结合不同年级特点,开展分层教学,比如对低年级学生加强职业认知引导,高年级则侧重求职技巧和职场应变训练。同时,依托引路筑梦辅导员工作室平台,邀请企业HR和行业精英开展一对一职业咨询,就像大赛评委的专业点评一样,为学生提供精准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顺利过渡。
交通学院团总支书记 王飞龙:通过大赛现场观摩与交流,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职业规划必须与国家战略需求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这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殷切期望。同时也意识到不仅要拓宽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广度和深度,更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抗压能力。在后续的教学与指导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战略布局,明确职业目标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作用,激发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同时结合学生专业所在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针对性教学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目标岗位的核心技术和前沿知识,为他们未来在目标行业领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就业创业科科长 柳翠:通过本次大赛,我深刻体会到:1.职业规划要扎根专业土壤。职业规划不能空谈理想,要深入理解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技能及应用场景。在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2.个人发展要对接国家需要。许多优秀作品聚焦智能制造、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在就业指导中我们将强化政策解读与行业趋势分析,引导学生将个人特质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相结合。3.要让传统专业焕发新活力。赛中,幼教专业学生用AI赋能教学,展现了传统专业发展的新方向。后续我们会着力提升学生“守正破界”的竞争力,拓展就业新赛道。
未来,我们将以大赛为引擎,致力于培养适应数字时代新业态、国家战略新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实践·个性·创新:从职业规划大赛到育人升级
指导教师 李聪聪: 作为就业赛道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征战职业规划大赛的历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职业教育的变革方向。这场赛事带来的最大震撼,是让我们看见三个育人逻辑的必然转向:职业规划必须走出纸面推演,扎根行业土壤生长;告别千篇一律,激活个性基因;突破单向灌输,构建共创生态。
理论需扎根实践,规划要直面实战。大赛中获奖选手的展示,不再是传统的“自我分析+岗位罗列”,而是融入了真实企业调研和岗位实践。这启示我们:职业规划课程需增设企业参访、岗位体验等实践模块,让学生在真实职场中验证理论,动态调整目标。
千人千面需定制,一人一策破迷思。通过观摩参赛选手的精彩展示,我认识到每个学生的职业路径都是独特的。因此,职业规划教育应更加注重个性化辅导,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未来将建立“职业能力画像库”,通过师生双选、企业导师结对等方式,为每个学生匹配专属成长路径,避免“一刀切”的标准化指导。
传统模式待突破,创新方法解新题。大赛中除了传统的PPT汇报,选手需现场回应评委的突发提问。少部分选手能对答如流,经过交流才发现他们提前参与过“模拟面试工作坊”,在压力测试中表现出色。这提示我们: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引入情景模拟、行业擂台等互动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挑战中培养应变能力。
青春担当,筑梦未来
戏曲艺术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 陈欣宜:春意萌动之季,万物伊始之时,我有幸与学生共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河南省决赛的盛会。大赛中,选手们清晰的职业目标、合理的规划路径、精准的自我剖析以及将小我之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的宏大使命感,生动诠释了科学职业规划的深远意义,使我备受感动。
个人的成长只有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天地;国家的繁荣昌盛,也离不开每一个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今后,我会充分运用赛事活动经验,以这些优秀选手为榜样,进一步强化职业规划教育引领,激励更多学生将青春梦想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勇担时代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辅导员 李佳润:辅导学生参加职业规划大赛职教组后,我有了新的思考和体会。首先,职业规划不仅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更是引导他们认识自我,制定长期发展路径。大赛中许多选手展示了清晰的职业目标和执行力,让我意识到职业规划教育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目标管理能力。
其次,大赛中多元化的职业路径让我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应更加开放和包容。许多选手展现了对职业发展的多样性。启发我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此外,在大赛中跨学科交流中让我意识到,职业规划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沟通、协作等思维,以应对未来职场的挑战。
在后续工作中,我计划将大赛中的优秀案例融入教学,同时,设计更多互动性强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总之,这次大赛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未来我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郑州理工职业学院
筑梦青春志在四方,规划启航职引未来
就业创业中心主任 胡俊杰:通过参与2025年全国职业规划大赛河南省决赛的现场观摩与交流,我对职业发展教育的实效性与创新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本次大赛在成长赛道与就业赛道的双轨设计中,凸显出以下亮点与启发:
在成长赛道中,选手通过职业目标分解、能力提升路径设计等环节,展现了职业规划的动态性与系统性。我深刻体会到,职业教育需更注重学生自我认知与行业趋势的融合,大赛评委对选手实践成果的量化评价,也启示我们应在课程中强化“目标-行动-反馈”闭环,避免规划流于形式。在就业赛道中,选手的岗位适配分析、求职实战模拟等环节让我意识到,就业指导必须紧扣市场需求。未来我们将引入企业真实岗位案例库,开展“岗位需求拆解工作坊”,帮助学生从“能就业”转向“优就业”。
本次大赛的规范化流程与实效性导向,为职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范式。后续我们将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建立“学生职业档案库”,通过动态追踪提升指导精准度,助力学生实现从规划到落地的全程赋能。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观职业规划大赛,思就业指导新途
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沈宏学:观摩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河南省决赛,我深受触动。现场选手们清晰的职业规划、出色的展示,反映出规划意识的重要性。新思考在于,我们要更注重引导学生挖掘自身兴趣与优势,提前锚定职业方向。
在后续工作中,可将大赛中多元化的展示形式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课堂,增强课程吸引力。借鉴比赛评委的专业点评,优化就业指导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组织校内模拟赛,营造竞赛氛围,让学生在实战中完善职业规划。利用大赛案例,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趋势,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提升就业竞争力,让大赛经验在校园落地生根。
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以赛为鉴 重构职业规划教育新坐标
——从指导者视角谈赛事反思与突围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 宋云云:作为参赛高校指导教师,本次省决赛虽未获奖,却在与省内顶尖团队的深度对话中收获了宝贵的教学启示。我校学生在“职业目标拆解”“岗位胜任力论证”等环节的薄弱表现,暴露出日常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短板。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乡医学院等高校将企业真实项目嵌入职业规划课程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反观我校学生在行业洞察、职业韧性等维度的差距,恰恰印证了教育闭环中实践场景缺失的痛点。
赛事映射出的不仅是学生的成长空间,更是教师指导理念的升级契机。未来我校将着力构建“三阶赋能”体系:课前引入“行业大数据画像”工具,增强职业探索精准度;课中创设“企业工坊”,通过岗位任务卡破解规划悬浮问题;赛后建立“成长追踪档案”,将赛事案例转化为动态教学资源库。教育不是竞技场,但赛事恰似棱镜,折射出职业规划教育必须扎根产业沃土的生命力。
焦作新材料职业学院
党建引领下高职职业规划教育的 破局与重构
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支部副书记 常淑亭:在参与观摩“河南省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后,深切体会到职业规划指导工作须紧扣高职教育院校教学特征。其中三个问题尤为突出:一是专科生职业定位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认知偏差;二是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与企业用人标准存在错位;三是职业规划反馈机制建立不完善。
下一步,我校将从三方面推动工作创新:一是创新“党建+就业”教学模式,建立“红色工匠”成长体系,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嵌入职业规划课程,开发“专业认知-岗位体验-职业定型”阶段式育人模型,强化综合素质教育;二是深化产教融合,联合区域头部企业建立“双导师”教育机制,将企业用人标准融入就业指导教学内容,实现实训课程与岗位需求的“动态校准”,强化对口欠缺人才培养;三是构建评估反馈机制,建立毕业生发展数字档案,运用大数据分析毕业生职业成长轨迹,形成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的闭环反馈,持续推进我校职业规划教育再上新台阶。
本文来源于各高校,由“河南高教”整理编辑。
河南高教融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