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我本来没打算选 ED (early decisions,美本早申)。但后来搜索说看哪些学校的设计比较好,跟我成绩比较符合。然后就看到了 东北大学。
它的设计专业在美国排名前十,学校不错且也不属于什么大藤校,竞争应该没那么激烈。还提供为期18个月、3次机会的本科带薪实习。毕竟现在去哪儿就业都比较困难,如果毕业时能拥有两三份实习经验也蛮好的。
于是就敲定了 申东北大学的ED。现在能提前下车,就是一个开心快乐。
|本期分享人|
H同学
汉艺国际教育 24届学员
高中 国内某国际高中
OFFER(截至发稿前)
美国东北大学 Design BFA
#1
对学设计这事,我想法很多
设计这件事是我从小就十分好奇的。七八岁那会儿在家看电视,经常有那种跟着一起做手工的节目,我就喜欢照猫画虎地跟着玩。后来上学时再接触到设计课,水到渠成就将爱好变成专业兴趣,一直延续了下来~
不过我们高中主业毕竟不是教设计的,产出的项目也就平时大家玩玩,不足够用来申请大学。所以 两年前我就来汉艺报名了。
在汉艺
作为一个比较我行我素坚持自我的人,我应该不算特别乖的学生hh。
具体表现在有时候和老师聊作品集里要做哪些项目看起来比较nice时,老师大部分的建议我会听取并吸收。但如果有件事我真的特别想做,而老师觉得它并不优解—— 那不管,我要做!
其实我觉得申请这事吧,很难有满分答卷,说你做什么东西是最好的。
我身边也有同学被家长迫着去参加一些有利的竞赛,去学一些大U院校喜欢的东西,但这不一定是他喜欢做的事情,能坚持到成长后毕业后的人太少。所以我觉得 做真实的自己就好,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尽量发挥到极致!
跟徐老师聊天,他也说做项目体现我的性格最重要~
我在 personal statement文书里就写到:说不管是我的作品集,还是我的活动列表——不管是设计产品,还是参与学校里面的设计活动、改装教室、或者设计一些舞蹈,喜欢探索不同的材料、喜欢做手工和雕刻等等, 核心都在很明确地讲我喜爱“设计”与我设计的灵魂是什么。
比起死套模板教出来的学生,大学应该会更喜欢具有生动鲜明“人设”的学生。
版画创作
当然我也知道咱汉艺老师们手里有很多成功案例,给的建议大多数或许会更好,照着做或许会更顺。所以一度也比较迷茫,有一天我就在那疯狂散步,散步的时候七想八想试图理清思绪,然后突然就想开了。我那会儿就安慰自己说: 没关系,你就做自己,反正总会有学上的!没关系,结果总会好的!(蜜之自信贯穿始终!)
事实证明,结果确实还算不错哈~
#2
虽然是高中生,但我不服输!
有时候在汉艺做项目,比较紧张的时候老师会宽慰我说,一般大学对本科申请要求不会像研究生那么高,你不要太担心云云。
这话倒没错啦,但是每次听到,我那200斤的反骨和不服输的精神嗖地就从脑袋顶冒出来了,心想别人都能做的更好,我也要做的更好!不能因为是申本科就放低水准!
咱就一个干啥都能咬牙学。像建模。我其实挺不喜欢建模的,还学得慢,别人15s能搞定的东西,我得做几个小时。但越学不会我就拧在那儿必须学,在汉艺约了好多建模课,心想没关系,这都算学习的过程嘛。
这股子精神也被我用到了夏令营。我第一个最完整最喜欢的项目,就是那年参加 iF竞赛夏令营完成的。
当时那个营里的人都比我大好多,我们组6个人,其他5位组员这两年都已经到梦校读研了,就我一个高中生,所以还有点儿忐忑。
但是组里氛围超级好,每个人的想法都可以得到倾听。一开始我们围绕着几个全球性问题进行调研,展开去想如何定题。想来想去,我就想到说问题都来源于生活,现在很多小孩子可能和父母的关系都有很大问题,这些抱怨和压力充斥在社交平台上比比皆是。然后我就在组里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没想到一下子就被大家采纳了。让我得以表达的机会越来越多。
做装置ing
不过定了题后,父母子女之间矛盾问题其实是个大命题,我们要如何拓展下去呢?大家总结来总结去将问题聚焦在“沟通”上面。
有组员就提出每人都出两版solution,然后 提交上来很多app、卡牌游戏、积木或者VR产品的提案。我一开始的想法是用VR游戏的方式让家长和孩子可以平等地沟通并了解对方。不过感觉另外一名同学的点子更好玩, 老少皆宜的搭积木游戏。所以投票阶段,我就把自己的票投给他了。
项目做完后就被我光速丢进了作品集,真的很喜欢~
水培装置
后来加上我和 主带徐老师完成的另一个产品项目外,我作品集中就已经有 两个产品设计项目。但我申学校想往比较综合的design方向走,所以其余就将目光转向创作一些 纯艺术作品及 装置艺术,想让我的创作能力展现得更加全面。
比方说我还设计了一款立体水培建筑装置。这个装置真是花了我特别久的时间,让本拖延症大师的信誉再次岌岌可危。做完后看起来挺好玩的,这功夫就没算白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