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官网获悉,7月31日,该校发布6条送达公告,对李某等6位同学作出退学处理。六位研究生被集体公告退学,原因触目惊心:“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未履行暂缓注册手续的”。公告送达的背后,是六位失联的学子。他们为何“消失”?这六张冰冷的退学通知,撕开了学术象牙塔中那些被刻意忽视的隐痛。
这并非孤例。近年来,高校清退“超期”研究生的新闻屡见报端。据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上半年,就有超过十所“双一流”高校发布过类似公告。上海交大的六位学生,只是庞大冰山浮出水面的微小一角。
“失联”的真相:逃避、挣扎,还是无声的呐喊?
公告中“无法联系到你本人”的表述,令人揪心。他们为何选择“消失”?是学业压力如山,论文进展停滞不前,在导师的期望与自我怀疑的夹缝中窒息?是经济困窘,高昂的学费与生活成本压垮了最后一丝坚持?是心理防线溃堤,焦虑抑郁如影随形,却羞于启齿求助?亦或是幡然醒悟,决然挣脱“唯学历论”的桎梏,另寻他路,却不知如何面对师友与家人的目光?
学术围城里的窒息感:光环背后的荆棘之路
研究生,这个曾象征智慧与前途的头衔,如今对许多人而言,却成了沉重的枷锁。他们被困在“学术围城”之中:
当压力累积到临界点,“消失”成了最沉默也最绝望的回应。他们并非不想注册,而是不敢注册——不敢面对停滞的课题,不敢面对导师的质询,更不敢面对那个在学术迷途中迷失了的自己。
高校管理:冰冷的制度,能否有温度的回响?
诚然,高校的规章制度是维持教学秩序的必要保障。上海交大依据管理规定作出退学处理,程序上无可指摘。然而,“公告送达”的冰冷方式,是否也折射出管理环节的某种缺失?
在研究生“失联”之前,预警机制是否足够灵敏?辅导员、导师是否及时捕捉到学生的异常情绪与行为变化?学校是否有畅通、无污名化的心理援助渠道,让陷入困境的学生敢于伸手求助,而非选择彻底逃离?当管理只剩下冰冷的条款执行,而缺乏前置的关怀与干预,悲剧便可能重复上演。
破局之道:在严规之外,织一张柔软的网
破解“失联研究生”困境,需要多方合力,在制度的刚性之外,编织一张更具温度的守护之网:
失联的六位学子,他们的名字隐匿在公告之后,他们的故事沉没于公众视野之外。但他们的“消失”,是一记沉重的警钟,敲给高校的管理者,敲给肩负重任的导师,也敲给每一个在学术道路上或迷茫、或坚持的灵魂。
学术之路,不应是令人窒息的围城,而应是充满挑战却也孕育希望的田野。当一位研究生选择“消失”,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学生,更可能是一个被压力碾碎的梦想,一个本可璀璨的人生。
愿制度的执行,能多一分对个体困境的体察;愿学术的殿堂,少一些沉默的消失,多一些被听见的呼救。 这不仅是挽救几位失联的学生,更是守护学术生态应有的温度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