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省临沂市部分小学老师被调往高中执教引发热议。相关解释是,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迎来生育高峰,到2032年,这些孩子正好就读高一,高中入学人口激增,需要大量教师,于是让部分小学、初中教师陆续转岗为高中教师。人们不禁感到疑惑,这样的“跨学段任教”,真的合适吗?
从政策执行层面看,这些教师都持有高中教师资格证,调配程序符合规定。其实,教师资格证是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职业证书之一,报考人数从2012年的约23万激增至2023年的1265万,10年间翻了50多倍。然而,想拿到教师资格证并不容易,考试内容涵盖教育学、心理学、学科专业知识等多个领域,需通过笔试、面试、体检和普通话测试等环节,任何一步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无法拿到证书。
所以,教师资格证作为教师从业的准入证明,说明持证人具备了相应学段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理论上,拥有高中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应该能够胜任高中教学工作。
然而,教育实践远比一纸证书复杂得多,不同学段的教学存在显著差异。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可能擅长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低龄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种教学方式直接移植到高中课堂未必能取得良好效果。
对于转岗教师来说,从思维转变到教学模式转型,难度可谓不小。并且,这些教师需要完成大面积的知识更新,“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把高中知识体系与解题方法内化于心,并游刃有余地教授,无疑也是个艰巨的任务。
但并不是说跨学段任教就真的完全不可以。“小学教师超编、高中教师紧缺”的结构性矛盾在其他地区也存在,杭州市富阳区就探索了“跨学段”储备师资模式,以培训班的方式,帮助当地50名小学段具有中学教师资格证的年轻教师提升初中段教育教学能力,成为“能上能下”的复合型教师。所以,重点在于事先培养,而不是需要时“旱地拔葱”似的让小学老师直接“空降”到高中教书。
事实上,按照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教师提供转岗机会,本就是应有之义。一些知名企业,通过系统化的内部调岗机制激发人才效能,横向流动、跨部门轮岗已不鲜见,很多员工在内部流动中突破了职业天花板。教师队伍也一样,不必有门户之见,若部分小学、初中教师有意愿去人手紧缺的高中任教,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流动通道,也可谓两全其美。
最重要的,还是培训为先,保证教学质量。教育部门与学校应当为跨学段任教的教师提供系统的培训与支持方案,同时设立合理的试用期和评估标准。对于那些经过培训和实践后确实无法胜任高中教学的教师,应当有畅通的退出机制和合理的安置方案;而对于那些展现出色适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教师,则应给予相应的认可和激励。
“英雄不问出处”。万一哪天发现自己孩子的数学老师曾经是教小学的,其实不必担心,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修复“信任赤字”。知名教育家潘懋元也是从小学老师做起,后来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关键还在于,跨学段教学的师资不是“临时拼凑”,而是厚积薄发。
(津云评论员 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