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我们整理了2025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一电子课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
以下是部分内容截图,完整信息请查看 PDF 文件
指导三年级学生开展科学实验,关键不在于让他们掌握复杂原理或得出 “标准答案”,而在于顺着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用简单易操作的过程、充满趣味的体验,让他们感受 “动手做科学” 的快乐。结合该年龄段孩子 “注意力持续短、动手能力有限、喜欢具象事物” 的特点,可通过 “趣味导入 - 分步实操 - 生活化总结” 的路径,让实验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 “小窗口”。
一、实验前:做好 “兴趣铺垫”,让孩子主动想参与
实验前的准备不是 “交代任务”,而是 “点燃期待”,让孩子带着疑问和好奇走进实验,同时做好安全与材料的基础保障。
别一上来就说 “我们要做‘摩擦生电’实验”,而是从孩子熟悉的日常入手,抛出能引发联想的问题,让他们主动产生 “想试试” 的想法:
通过这类问题,让孩子先有自己的猜想(比如 “纸花可能会变软”“小车也许会慢慢走”),带着 “验证自己想法” 的动力参与实验,比被动接受任务更有热情。
材料选择遵循 “三个优先”:优先用家里 / 教室常见的物品(如杯子、纸巾、气球、硬币、食用盐),优先选无尖锐、无腐蚀性的安全材料,优先用尺寸适中、方便孩子抓握的工具(如短柄勺子、小塑料碗)。
同时,让孩子参与材料准备:比如做 “彩虹水杯” 时,让孩子负责 “撕彩色卡纸”“倒清水”“数白糖的勺数”;做 “种子发芽观察” 时,让孩子挑选绿豆、准备透明杯子。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还能让他们提前熟悉实验用品,减少操作时的陌生感。
三年级孩子对 “安全” 的理解多停留在 “不能做什么”,但太复杂的规则容易记不住。可以编朗朗上口的口诀,结合具体场景强调重点:
如果实验用到家长 / 老师才能操作的工具(如打火机、热水),要明确告知孩子 “这些由大人来做,你负责帮忙递东西”,避免孩子因好奇尝试危险操作。
二、实验中:“分步引导 + 允许试错”,让孩子在操作中观察
实验过程是核心,要把复杂步骤拆成 “小任务”,耐心示范、鼓励孩子动手,哪怕出错也不指责,而是把 “失误” 变成探索的机会。
把实验拆成 3-4 个简单步骤,每个步骤先由指导者 “慢动作示范”,讲清楚 “怎么做、注意什么”,再让孩子模仿,避免一次性给太多指令导致混乱。
比如指导 “悬空的乒乓球” 实验(用吹风机吹乒乓球,让球悬浮),步骤拆解如下:
每个步骤做完,等孩子确认 “我会了” 再进行下一步,遇到孩子操作不熟练(如握不住吹风机),及时帮忙调整,避免因操作困难失去兴趣。
实验中不急于讲 “原理”,而是通过具体的、指向细节的问题,让孩子关注现象变化,比如 “和刚才比,现在有什么不一样”“如果这样做,会不会有新变化”,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东西。
孩子描述时,不要求 “专业术语”,哪怕说 “盐粒跳得更欢了”“纸桥能放好多硬币了” 也可以,重点是让他们养成 “观察 - 描述” 的习惯,而不是死记硬背现象。
三年级孩子动手时难免出错:比如 “彩虹密度塔” 倒液体太快导致颜色混在一起,“气球小车” 因为气球漏气跑不起来。这时候别批评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而是引导他们分析 “为什么会这样”,一起想办法改进。
让孩子明白 “实验不是一定要一次成功,改改方法再试,可能会有新发现”,这种 “试错 - 改进” 的过程,比 “完美完成” 更能培养探究精神。
三、实验后:“生活化总结”,让科学贴近生活、延续好奇
实验后的总结不是 “背原理”,而是帮孩子把实验现象和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觉得 “科学就在身边”,同时用新问题让好奇继续 “发酵”。
把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成孩子熟悉的事物或场景,用比喻的方式解释,让他们能轻松理解:
还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话 “再讲一遍”,比如 “我觉得盐粒跳舞是因为说话的声音推了它一下”,只要逻辑能自洽,就值得鼓励,不用纠结表述是否 “准确”。
引导孩子回忆生活里和实验原理相关的场景,让他们发现 “原来科学不是只有在实验里才有,平时也能看到”:
这种 “实验 - 生活” 的关联,能让孩子感受到 “科学有用、有趣”,而不是遥远的 “知识”。
实验结束不代表探索停止,而是用新问题让孩子愿意 “再想一想、再试一试”:
这些问题不用马上有答案,而是给孩子留下 “探索的钩子”,让他们主动想继续研究,培养长期的探究兴趣。
四、指导者要记住的 3 个核心原则
总之,指导三年级学生做科学实验,核心是 “守护好奇心”—— 不用追求复杂的实验、专业的原理,只要让孩子在 “动手做、仔细看、大胆想” 的过程中,感受到 “探索的快乐”,愿意继续对世界保持 “为什么” 的好奇,就是最成功的科学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