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青少年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因此,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应在青少年身上下功夫,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激发青少年情感共鸣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在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使青少年进一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让音乐教育真正将传统与现代联系在一起,将乡土文化与世界文化联系在一起,为乡村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培养助力。
音乐教育要让青少年在熟悉的音乐语境中建立文化认同,坚定其文化自信。乡村孕育了丰富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音乐资源,既包括反映当地生活习俗的地方民歌、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传统戏曲,也有部分民族器乐等,这些都可成为坚定乡村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对此,其一,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音乐采风活动。深入不同区域,感受地方特色音乐及文化的魅力,了解音乐发展历程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青少年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其二,学校应积极发挥音乐文化资源优势,将当地音乐特色融入教学内容。例如,可定期邀请当地民间艺人、音乐领域专家学者走进乡村音乐课堂,引导学生了解乡村音乐类型及特色,构建较为完善的乡村音乐文化知识体系,并教授学生当地的原生态民歌,让学生在学唱民歌的过程中了解这一音乐类型的特点及背后的故事,深入挖掘歌曲中蕴含的民俗文化,从而润物无声地增强乡村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其三,教师也可鼓励学生成为乡村音乐传承人。利用现代录音设备,将祖辈代代传唱的乡村曲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记录下来,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和时代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认同。
音乐教育要创新表达方式,让乡村传统音乐文化与乡村青少年的审美需求相契合。乡村音乐教育可在保持本土优秀文化内核的前提下,通过多样化方式探索符合当代乡村青少年审美需求的现代化表达。其一,学校可开展音乐创作工作坊。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当地传统歌曲旋律为主基调,将当地民歌唱腔与流行音乐编曲相结合,创编反映当今乡村生活的新歌词,再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学生既可加深对当地传统音乐元素的理解,又能找到表达自我、展现精神风貌的新途径。其二,音乐教师可依托数字技术手段,创新音乐表达形式,让乡村音乐教育满足青少年审美需求。音乐教师可利用人工智能或音乐应用程序,将乡村传统音乐旋律改编成说唱、吉他弹唱等版本,通过方言押韵、节拍器调整节奏使其与流行曲风相适配,以契合当今乡村青少年的审美需求。除此之外,音乐教师也可在了解乡村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用动画形式可视化呈现其中的文化蕴意,以丰富青少年的感官体验,使乡村传统音乐焕发新活力,让乡村传统音乐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走进他们内心。
构建多元互鉴的音乐教育体系,让乡村青少年在学习与借鉴中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乡村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应当增进青少年对音乐的多元理解,实现不同音乐文化的融合。这就要求音乐教育既要扎实本土音乐文化的根基,也要让学生接触更为多元的音乐文化。具体而言,其一,学校应以本土音乐文化为根,引导青少年深入挖掘乡村音乐文化元素。可组织青少年实地采访乡村音乐艺人,了解其所传唱的民间小调和乡村歌谣,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乡村故事,切身感受乡村音乐中的文化生命力,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为构建多元音乐教育体系奠定基础。其二,学校可开展“跨文化音乐对话”项目,搭建中外音乐交流的文化桥梁,为本土音乐注入发展新动能。鼓励学生将本地音乐元素和世界其他音乐元素结合,开展融合创作,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既开阔青少年的文化视野,也让青少年认识到本土音乐文化元素的独特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其文化自信。
【作者为张薇,渤海大学。本文系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基于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音乐教育硕士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LNYJG202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