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暨南大学2025年夏季海外函授本科毕业典礼在该校华文学院体育馆举行。这是暨大自2018年后时隔六年再度为海外函授本科毕业生举办专场毕业典礼,学校领导、教师等与来自印尼各教学点的97名毕业生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当天到场的同学,大多是早已从事华文教学相关行业的资深华文教师,也有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新生力量,学院以特别的毕业典礼祝福他们,以更生动、更贴近当地的方式传播中华语言文化,成为海外华文教育的坚实力量。
23年为海外培养超3000名本科人才
暨大华文学院院长侯兴泉在致辞中向参加本次典礼的97名毕业生及全体315名毕业生致以热烈祝贺,并对海外教学点老师及工作人员致以诚挚感谢。他回顾了2002年至今的23年来暨南大学在海外函授教育领域的办学成绩,强调华文教育不仅是语言传授,更是中华文化根脉的延续,希望毕业生以创新精神探索教学方法,以文化使者身份传播中华文明,践行暨南大学“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为海外华文教育注入新活力。
侯兴泉介绍,华侨华人生活在海外,面对与祖(籍)国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华文教育承担着艰巨的任务——除了要教授语言之外,还要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你们怀着对华文教学和中华文化的热爱,选择华文教育专业。在语音课上的反复纠音,在文化实践课上的书法国画体验,在教学方法课上的刻苦钻研,这些点滴构成了独特的‘华教人’记忆。你们不仅是语言的习得者,更是语言的教学者、文化传承传播的实践者,共同推进信息化、数智化时代华文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暨大华文学院自2002年在印尼首创海外函授教育以来,已在印尼、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和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累计设立30余个教学点。23年来,累计为海外培养超3000名华文教育与汉语言专业本科人才,解决了海外华文教师队伍学历化、专业化的迫切需求,开创了海外华文教育“学历提升+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本次典礼既是对海外华文教育人才培养成果的集中检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实践。作为“走出去”的先行者,暨南大学通过创新海外函授教育模式,培养了一批批知华友华的文化使者,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暨大于2005年在全国首设华文教育专业,拥有二十年的办学经验。根据2025年6月18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的“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暨大在华文教育专业建设上继续领跑,连续4年(2022年—2025年)入选A+专业,位列全国第一。
暨大教育学院院长熊卫华宣读了2019-2025届函授本科毕业生名单,与侯兴泉共同为毕业生拨穗正冠、颁发证书。
华文学院党委书记蔡琳宣布了优秀学生表彰名单,并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
“学历提升+文化传承”模式培养中华文化传播者
毕业生代表李孝群回顾了求学期间获得的家庭支持、同窗互助和师长培养,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鼓励同窗秉持专业素养开创职业发展新局面。印度尼西亚和谐文化基金会(海外教学点)主任陈心悦高度赞扬暨大海外函授本科“学历提升+文化传承”的有效培养模式,呼吁毕业生成为中华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华文学院教师代表邵长超副教授分享了海外远程教育的实施经验,勉励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推动华文教育发展的实际能力。
现场一位特殊的毕业生——带着三个孩子一同前来的80岁老奶奶吸引了记者注意。据悉,她是印尼华人黄思渊,也是一位华文教育工作者。1965年,黄思渊从高中毕业。然而,当时印尼时局动荡,她的求学之路被迫中断。此后的岁月里,这个未竟的梦想在时光中静静蛰伏,等待破土而出的契机。2015年,暨大华文学院招生,黄思渊奶奶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圆自己的大学梦。
她所处的是一个偏远的海边小城市,暨大的老师们每年寒暑假集中赴印尼面授课程,前行需克服重重困难,每次都要乘坐小型飞机辗转两三次才能抵达。两周时间内,课程安排在下午1点到4点半,短暂休息后,从6点开始继续上课,直至晚上近10点。授课环境不尽如人意,师生们常常借用佛堂上课,若遇到停电,课程就无法继续,不得不搬到咖啡店继续学习;遇上大雨,雨点敲打屋顶的声响也会干扰教学。即便条件艰苦,黄思渊和同学们也从未懈怠,老师们也始终尽职尽责。同学们总是尽力招待远道而来的老师,带他们领略当地的美景。分别时,师生心中都充满了不舍。在这四年半的学习里,黄思渊共遇到了16位老师,这段大学时光于她而言,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场“返老还童”的奇妙旅程。而她的三个孩子,自始至终都是她最坚实的后盾,给予她无尽的支持与鼓励,他们还分别从悉尼、新加坡、雅加达飞来参加妈妈的毕业典礼。黄思渊笑说:“假如我还年轻,我还想再读硕士、博士。”
文、视频丨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朱穗晴
图丨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