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又是一年开学季。8月31日,复旦大学来自全国各地和全球60多个国家的4300余名本科新生,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解锁大学生活第一天,在报到时就能与名师近距离交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报到摊位前,该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正和几位来报到的新生亲切交谈。
赵东元(左二)和学生亲切交谈。
“学生问了我许多问题,他们对于大学生活有期待也有一丝迷茫。我告诉他们,复旦有这么好的‘文理工医’环境,要多接触有思想的人,学会批判性思维,一定会有好的收获。”赵东元说。
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大一新生宋品逢,通过复旦大学与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合作的“步青计划”,高二时就上过该学院蒋玉龙教授的课,由此对集成电路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今年如愿考进复旦,“以前从没想过微电子有这么多的东西,上了蒋老师的课突然就感觉视野被打开了,我也在那时候种下了一颗复旦微电子的‘种子’。”
虽时隔一年半,蒋玉龙对于这位当时坐在离讲台最近位置的学生还有印象,“他总是坐在多媒体教室第一排,看得出来是真感兴趣。”
“以后见蒋老师的机会就多了,大二还有蒋老师的课呢。”入学第一天就能和蒋玉龙重逢,宋品逢脸上一直挂着开心的笑容。
复旦今年重点打造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其建设方向没有一个按学科目录来定,而是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连接基础研究与应用场景。
复旦新生在拍照留念。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科技考古方向)大一新生李卓心然,在报到摊位前遇到了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这个暑假,文少卿领衔的全球首个分子考古移动实验室,开启了赴新疆的田野考察之旅。科技考古是今年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新设方向,涉及人工智能、数学、化学等课程。
“新文科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科技考古是一个充满了发现的过程,我有信心能够学好。”李卓心然说。
原标题:《复旦新生报到,与名师近距离交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栏目主编:徐瑞哲 图片来源:赖鑫琳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