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些考公的同学聊天,能从文字里感受到那股情绪。有人说:“考了三年,每次差两三分,是不是太卷了?”有人说:“岗位只招一个,八百人报名,这还能上岸?”还有人干脆认命:“反正我也就那样,考不上也正常。”
这些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备考人的日常:焦虑、迷茫、自我怀疑,甚至提前认输。但很多时候,考不上真不一定是因为竞争激烈,更多是因为准备方式出了问题。
你以为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没那么夸张。每年考场上,空着的座位一片片;铃声响了,有人拿草稿纸随便画画;还有人连作文题干脆不写。报名的人很多,真正拼尽全力的人却没那么多。
再说努力的模样,很多人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囤了一堆课程,进度却停在第一页;朋友圈天天晒学习打卡,凌晨还在追剧;行测题册翻得皱巴巴,错题本却一直是空白。如果你中招了,不要急着再报高价辅导班,先把手里囤的课踏踏实实听完一遍,比什么“名师冲刺”都管用。
更现实的是,考上了也不代表一切顺利。我见过笔试第一的考生,面试前一天突然放弃,因为第一次真正了解“常年驻乡镇、节假日值班、信号差”的工作状态;也见过不少人入职后主动取消录用,因为离家太远、工作太累,或者环境不适应。追求的是编制还是生活?这个问题最好提前想清楚。
我常建议大家给自己做一个“5层动机拷问”:我考公到底想逃离什么?我希望得到什么?有没有别的途径?我愿意为这条路付出什么?如果三年后没考上,我的备选方案是什么?能回答清楚,再去坚持,心态会稳得多。
最后想说,上岸的人不一定最聪明,但一定最能坚持下笨功夫。早起写几道申论小题,午休复盘错题,晚上再做几道真题,把这些变成肌肉记忆,你就不需要每天靠意志力硬撑。真正的考场,不只是在试卷前,而是在你能不能忍住游戏、小说、短视频的那些夜晚。
别再抱怨“八百比一”,你真正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那个懒惰又浮躁的自己。囤的课先听完,错题当天清,每周一次模考,坚持规律作息,这四块板子铺起来,独木桥就稳了。
希望下次铃声响起,你不仅把名字写在答题卡上,还能把名字写进面试名单。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