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新闻网)
转自:河北新闻网
来自全国近300名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共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新路径
架起思政育人“立交桥”

10月16日,石家庄学院大学生话剧团学生与石家庄市森霖城小学、石家庄市机场路小学学生共同演绎思政教育主题话剧《海棠花开》。 石家庄学院供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如何让思政课的育人成效,像一座“立交桥”般贯通学生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整个过程,实现全程贯通、全程育人?
近日,以“思政引领力 铸魂育新篇”为主题的2025思政课一体化发展与创新交流大会在石家庄举行,来自全国的近300名教育工作者和思政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思政课育人路径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
理念提升 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的变革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首先是一场理念的深刻变革。它绝不是把大学、中学、小学的思政课内容做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一场深层次的“化学融合”,核心在于尊重规律、系统谋划。
会上,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荣誉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指出,在当代背景下,面对社会多元与历史断裂带来的价值观挑战,“德育课程一体化”不仅具有存在的必要性,也具备实现的可能性。
“德育一体化一个重要维度在于教育要在价值目标上建立共识,实现一体化,另外一个重要维度是在教育理念上的一体化。”檀传宝表示。
这一理念,在参会的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副校长陈明青的实践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不久前,上海举办了一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大中小学专题备课活动。同样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主题,教学目标上小学重在培养家国情怀,初中引导学生理解抗战精神内涵,高中侧重理性认同与战略思维,而大学则是价值构建与当代启示。
从这些目标中不难看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了“螺旋式上升”。
陈明青认为,有效推进思政课一体化要把握知识教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统一,理论建构与实践体验的相互促进,教学方法与学生成长规律的精准契合。
她提出,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真正读懂学情。因为读懂学生,教师才能为每一学段的学生,精心铺设一条既扎根于既有生活经验,又能有效激发思维进阶的学习路径。
此外,她还认为思政课一体化的真正难点,在于能否围绕同一核心内容,基于对育人目标的共同理解,设计出分层级、有递进的教学路径。
从理念到行动,无锡市也在进行探索和创新。
“我们围绕党的领导、爱国主义、制度优势、文化自信、生态文明、依法治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发展理念等八大领域,整体架构大中小学各学段教学。”无锡市教育局副局长潘鹰介绍,无锡成立市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在每个区县成立思政一体化“紧密型共同体”,选树“思政课协同创新基地”,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走向融合共生。
实践破壁 构建“纵横贯通”的育人新生态
大会交流中,来自多个省市的创新实践,展示了一幅幅纵横贯通的生动图景。它们打破了学段的纵向壁垒与校社的横向边界,让思政课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实现各学段的顺畅衔接,是一体化的难点所在。近年来,河北坚持顶层设计与精准滴灌相统一,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机制。
河北成立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指导委员会,整合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力量,统筹负责总体规划、教学研究、师资培训与教学评估。针对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区域,开展精准送学活动,组织专家巡讲、教学展示等活动。
“我省还依托17家马克思主义学院,系统打造12个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各备课中心普遍围绕目标、教材、师资、教学、评价五个维度推进一体化建设,致力于实现全资源整合和全链条贯通。”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孙琳琼介绍。
如果说河北展现了系统推进的力量,那么重庆市则用“红岩思政”这一品牌,诠释了如何以一条鲜明的主线贯穿始终。
会上,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屈锐分享了该市重点打造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
重庆突出思想引领,在内涵挖掘上一体推进,成立了红岩精神研究中心、红岩思政研究中心等。不断拓展育人价值,全市在小学开设红岩故事启蒙课,开展“看见红岩”“小萝卜头进校园”“让烈士回家”等活动,高校成立“渝教星火”宣讲团,深化理论宣讲。此外,实施“新时代思政课创优行动”,聚力打造红岩特色精品课程群。
思政课不能局限于校园围墙之内,必须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
福建省构建“行见八闽”研学实践圈,全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他们立足福建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和牵头高校学科、人才优势,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打开“教室”之门,“学校”之门,让新思想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现场教学中可悟可感。
“每年超过6000所大中小学校、600万名学生参与跨地区、跨学校、跨学段的研学实践。”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陈洪尧表示。
未来之路 在守正创新中深化内涵与拓展外延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仍处于进行时,如何使其行得更稳、走得更远,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
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安巧珍从政策视野分析了未来的趋势。她认为,未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能就思政课而谈思政课,应以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要以数字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教、学、评一体化提升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效性,以思政课教师跨地域的一体化发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区域均衡发展。”安巧珍表示。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她建议,用好集体研学平台,增强教师队伍育人能力;用足科学研究支持平台,提升教师队伍理论功底;用实社会实践平台,提升教师队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
“应该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安巧珍表示。
当前,数字化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用好数字化技术,能够使“大思政课”课堂真正大起来、视野真正宽起来、内容真正活起来。
内蒙古地域广阔、学校布点分散,数字化赋能成为推进教育公平、提升优质资源覆盖面的重要抓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委员张俊喜介绍,内蒙古建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平台整合优质思政资源超3万件,实现优质资源“一网通达”,访问量突破500万人次。
“我们打造北疆云思政全域育人新生态,形成全域覆盖、全时在线、全员参与的数字化思政新生态,打破地域与校点分散限制。拓展优质思政教育资源覆盖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教育公平,让更多学子能享受更高质量、更具时代感的思政课。”张俊喜表示。
据了解,河北也在数字赋能上探索未来思政教育路径,建设了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心、思政工作大数据中心,实时采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师生反馈等数据,通过AI分析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构建数字赋能、一体联动的思政育人体系,是顺应时代要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也为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衔接难题提供了关键支撑。”孙琳琼表示。(河北日报记者 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