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领航|双师联袂育先锋!
校企优秀导师组风采
(第二期)
编者按
师资队伍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为构建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携手各联培企业组建兼具较强理论功底与扎实工程经验的校企导师组。本系列以“领航人”为主题,通过分享其育人实践,传播优秀经验,激发队伍活力,赋能中国特色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团队成员
校内导师

盛 茂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岩石力学协会“未来领军者( Future Leader )”,智能钻完井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世界石油理事中国国家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全国喷射设备标委会委员、学术期刊青年编委等;
教育理念:工创融合,知行卓越,持续精进,引领未来。

李世远教授、博导,中石大(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石油科学通报》副主编;
教育理念:以“价值塑造、科教融汇、产教协同”培养一流工科人才。

刘 伟教授、博导,中石大(北京)未来能源学院执行院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能源学院联合党委委员、副书记,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地震与地壳应力专业委员会委员,《石油钻采工艺》期刊青年编委;
教育理念:为国家培养人、为企业培养人、为家庭培养人。
团队成员
企业导师
陈朝伟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企业高级专家,教授级高工,中石大(北京)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天然气工业》等期刊编委,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
教育理念:匠心育才,共筑未来,厚植理论-实践-创新一体化能力。

团队教育理念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工作机制:
创新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的PRIS理念,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最佳途径是找一个合适的工程实践问题,既作为学生实践的内容,又作为学位论文的题目,交给学生负责,达到实践和论文相统一。问题如何发现?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可从科研课题中拆解一个小问题;或让学生处理现场数据,通过数据统计发现问题;甚至带学生去油田现场找问题。问题如何解决?按照团队形成的解决工程问题的一般流程和方法——PRIS理念,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科研从提出问题、研究机理、研发手段、推广应用每一个阶段推动到下一个阶段,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培养人锻炼人的目标。
创新实施全过程校企导师联合指导模式
校企导师联合培养前置至招生阶段,针对油田现场面临的实际工程问题,导师组制定专项招生计划,共同选拔录取学生。在校期间,校企导师组共同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针对性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在企实践期间,校企导师联合指导学生真刀真枪开展真研究,解决现场真问题。
营造“亦师亦友、共生共长”的育人文化
尊重学生,和学生交朋友,经常和学生谈心,让学生畅所欲言。既是师生,又是战友,遇到难题一起讨论想办法解决。肯定学生,让学生有收获,有成就感成长感,有价值感。引导学生掌握总结工作方法。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总结,记录问题、原因和收获等情况,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将党建和科研创新工作的结合,真学真用,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More

导师组联合指导
培养案例: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2021级硕士生曹佳伟通过"校级A类实践基地"联培项目,进入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专业实践。校内导师李世远教授与企业导师陈朝伟教授级高工协同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如下:


最后,曹佳伟以企业实际课题——页岩气开发中套管变形(套变)风险预测作为学位论文选题,校内外双导师协同评估论文技术应用价值与学术创新性,真正实现"论文写在生产一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