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作为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协同共进,交流合作日趋密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携手构建中泰命运共同体,成为中泰两国人民福祉和未来发展的新时代内涵。
今年初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了“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主要目标。中国致力于在世界舞台上成为教育现代化的示范者、教育变革的引领者、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者和全球教育合作的推动者,最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泰国来华留学生总数不到10人。受益于中泰建交和改革开放,留学生教育迎来发展黄金期,两国教育合作交流逐步发展,留学生人数实现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中泰两国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深化人文交流、互认学历学位、缔结互免签证协定,中国在泰留学生与泰国来华留学生数量显著上升,中泰已互为留学生重要生源地。
上海交通大学中泰师生
中泰教育交流历史源远流长
中泰两国交往历史悠久,早期可追溯至汉唐,于明朝最为繁盛。《梁书》卷五十四《诸夷传》记载:“盘盘国,宋文帝元嘉,孝武孝建、大明中,并遣使贡献。”两国早期交流以贸易和宗教为主,后来逐步拓展至科学技术、医药文学和移居移民等。
1975年7月1日,中泰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双方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泰关系的稳步发展奠定了两国经济贸易发展的牢固基础,有效推动了教育文化交流。20世纪90年代,中泰两国的教育合作仍处于交流探索阶段。进入21世纪,两国明确将教育作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突破传统教育团体互访和留学生交流方式,开创合作办学新模式,为两国教育交流注入新活力。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在泰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泰国来华留学生数量亦保持显著上升趋势,中泰教育领域交流合作日益紧密,在互联互通、互学互鉴中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合作打造了新平台,中泰教育合作交流的内容和范围进一步深化与扩大。2025年中泰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联合声明强调,人文交流是两国关系的基石,同意加强文化、教育、职业技能、社会文化和语言技能提升合作。两国在人才培养和科学文化领域的密切合作,为构建更加稳定、更加繁荣、更可持续的中泰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泰高等教育合作的主要形式和积极影响
高等教育在教育合作体系中比重大、意义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渠道,更是衡量两国教育合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当前,中泰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紧密且富有成效。双方秉持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高等教育并行发展的战略思路,持续推进两国教育资源与人才培养的广泛交流,为两国教育合作的深化与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普通高等教育是中泰教育合作交流的重点领域,其发展历程从单向交流逐步走向多元协作。最初,教育合作以泰国留学生来华为主,学生主要学习中文、医药学等专业。随着中泰教育合作的不断深化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孔子学院在泰国多所高校设立,成为高等教育广泛合作的先遣与基石。在此背景下,合作办学、联合培养逐渐成为主流模式,双学位与联合学位项目迅速兴起,涵盖商贸、文旅、理工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双方充分发挥双语优势,致力于培养交叉学科的多元复合型人才。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联盟的建立,进一步巩固了合作成果、拓宽了互通渠道,为区域高等教育交流提供了坚实的体制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教“出海”战略与泰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承担着培养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鲁班工坊作为中泰职教合作的典范,开创了品牌化、体系化的先河,通过“语言+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稳定输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中泰职教联盟的成立,以完善的产教融合模式与平台化合作体系,拓宽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空间。中泰职教合作以复合型人才为“点”,产教研融合为“线”,平台化合作为“面”,构建起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职业高等教育合作模式,为全球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泰高等教育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两国在留学互访、学术研究、校企合作、师生互派、职业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教育合作内容不断拓展、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为双方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注入不竭动力,助推全球教育交流的扩大与深化。
作为中泰多领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中泰高等教育合作促进了两国政治、经贸、科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双方在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互联互通等方面加强合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民间团体和个人参与到中泰发展事业中,人文交流的日益密切为地区平稳发展注入了更多确定性。经济贸易增长、科技产业升级、资源设施共建、国际人文交流反之为教育合作厚植沃土、激发活力。中泰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两国合作过程中得到充分实践和诠释。
泰国驻沪总领事彬娜·安平乐参加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中泰学生交流特点
留学生教育是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方式,中泰留学生往来情况是两国教育合作深化的缩影。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泰国来华留学人数明显增长,凭借高性价比的高等教育资源,泰国已成为中国学生留学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近年来,泰国学生赴华深造的方式正悄然发生结构性变化。一是逐渐打破短期进修和中文学习为主的留学格局。随着教育合作形式的丰富,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泰国留学生比例在逐年增加,医学、工科、经济和管理学等相关专业成为新热门学科,硕、博层次的留学生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二是学生中文基础良好,国际化适应水平高。目前来华留学的泰国学生大多是来自私立和国立中学的毕业生,他们具有良好的中英文水平和国际适应能力,是极具国际竞争潜力的人才。三是奖学金资格成为重要驱动力。在国际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中国政府依托国家、地方、高校多级奖学金项目大力吸引留学生,还有部分泰国学生获得本国政府奖学金支持,少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企业和基金会的资助,显著提升了泰国学生的来华意向与在华表现。
中国学生赴泰留学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留学优势。泰国高等教育“宽进严出”,创造更多入学机会和学历保证;职业教育注重灵活实践,实现学术提升与差异化发展的双重收益;部分高校以中、英、泰三语国际课程和专属培养计划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与全球竞争力。此外,泰国学费和生活成本远低于欧美,签证流程高效简捷;本地高校提供住宿、医疗和生活管理服务,为学生提供优质生活保障。依托泰国旅游业发达、自然环境优渥等条件,留学生在深度人文交流与沉浸式留学体验中得以实现多维留学收益。
近年来,两国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也为两国留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元的平台和选择,其职业发展主要分为以下三种路径:
凭借海归身份,回流本国发展。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国际形象提升,中泰两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相继制定了创业扶持、归国落户、科研资助、税收优惠、子女教育等一系列吸引海归人才的战略举措。对留学生而言,在本土工作环境中,更容易融入熟悉的工作生态,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并制定更精准的长远职业规划。凭借海外求学经历的优势,海归人才的工作选择主要分为三个方向:以文化兼容优势入职中泰企业,以国际治理素养入职政府部门,以跨文化商务能力入职跨境企业。同时,中泰英三语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使他们的职业竞争力显著高于本土学生,有望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和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认同国家发展潜力,留在当地深耕。对于留华泰国学生,中国庞大的就业市场、成熟的产业生态和开放的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对于在泰中国学生,泰国借助BOI工作签证、LTR签证等核心政策支撑,叠加高于本土应届生的薪酬水平,形成了兼具制度优势与经济激励的系统性人才集聚机制。凭借文化融通与环境熟稔,中泰留学生在国际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填补了两国不同领域国际人才链上的关键缺口。
发挥多边优势,赴全球深度探索。欧美等发达国家工作环境优渥、薪资可观,且企业文化氛围对留学生群体具有较大吸引力。凭借丰富的海外经历和多元文化背景,留学生更容易迅速完成在地化嵌入与文化冲击消解;凭借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其在国际事务磋商、贸易规则对接及跨国商务运营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因此,走向国际已超越一般职业路径,成为资本增殖与身份再生考量下的高潜力策略选择。
中泰高等教育合作深化实践的方向
完善留学政策制度和服务保障体系。留学教育作为国家软实力建设和全球教育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内容,对于传递本国文化、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留学政策制度和服务保障体系,是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和提升质量的必然要求。中泰留学教育应以“标准共建、管理共治、发展共享”为主线,聚焦国际教育能力建设。一是完善留学生入学考核,严控留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二是重视教育国际化发展和管理团队服务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强留学生实习、就业指导并完善相关政策,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留学生职业发展做好基础支撑;四是推动跨文化交流工作走深走实,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师生互联共融,增强学生全球胜任力。
结合两国国情和办学实际,中泰留学教育仍面临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中国政府及地区奖学金管理和评估机制有待完善,高校作为奖学金归口单位,制定更加灵活的奖励政策可有效提高奖学金使用质量和效益;需要正确理解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尊重群体“差异性”,实现差异资源的正向转化;做好国情教育,鼓励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多种形式引导留学生深度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和时代发展。当前,泰国的社会稳定性与国际形象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部分国际项目质量参差不齐,其高校国际化战略须由“体验导向”转向“学术导向”。
加强校际校企合作。一是科研共建,促进科学技术双赢发展。中泰两国在科研领域各具优势:中国在基础学科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科研成果丰硕,发展潜力巨大;泰国凭借其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为科研提供了丰富的样本和应用场景。此外,泰国作为东盟的重要一员,其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也为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提供了广阔平台。在此基础上,中泰两国的科研合作已取得显著成果。如中国海洋大学与泰国农业大学合作成立的中泰海洋和水产中心,以及位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中泰东盟创新港,都是两国高校充分发挥各自科研优势、携手推进科研合作的成功典范。展望未来,双方应进一步加强在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从理论到实践的高效转化,为两国乃至东盟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二是资源共享,推动资源互通扬长补短。在师资方面,通过互派教师和组织学生短期游学,将本国院校差异化知识体系引入对方院校,为学生带来多元视角,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合。软硬件方面,共享数字化设备、科研基地和实践场所,利用本国院校优势资源,弥补对方院校不足,提升教育链条的完备性。资源共享实现了人力、物力的高效利用和自由流通,减少重复建设,提升了特定领域的发展水平,确保了中泰院校教育体系的广度与深度。
三是校企合作,激发技术创新人才引领。中泰校企合作为两国前沿高新技术、社会公共服务、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培育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统筹协调平台、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配置,加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这种合作模式促进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构建国际化人才流动生态,推动学生双向交流和多维度能力提升,有效赋能技能型、创新型社会的构建与发展,为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发挥群体地域优势。中泰留学生是教育合作的实践者和代言人,是中泰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应通过留学期间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培养和塑造其合作意识和国际责任感,作为跨文化交流的能动主体,充分发挥加深了解、消解误读的作用,用具体实践阐释可感知、可验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泰国华侨作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承者、泰国文化的学习者和参与者,在两国文化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他们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泰国创办华校,组织文化、节日庆典活动,加深了中泰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深厚友谊,切实推动两国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在未来两国教育交流合作中,可进一步借助这一群体的热情和力量,持续激发中泰教育合作新内涵和新活力。
我国西南地区作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枢纽,对区域协同发展和深化多层次合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发挥广西、云贵、四川院校在对泰教育合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泰中教育联盟”“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等长效合作机制,持续深化中泰在人才培养、联合办学、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教育合作,加快中泰教育共同体向纵深推进,为多边关系的协同发展注入动力。
搭建数智化协作体系。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入推进,数字平台、资源和工具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极大提升了教育合作的便捷性、多元性和紧密性,显著提高了合作效率与效益,成为中泰教育合作的关键要素。
搭建数字化协作平台,推动中泰教育合作迈向新高度。“好的大学,没有围墙。”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中,中泰教育合作拥有广阔发展前景。搭建并完善慕课平台,对接中国慕课与Thai MOOC,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和便捷性;互相开放数字图书馆,降低信息获取门槛与成本;建设高校学术交流线上平台,在国际语境下催化思维碰撞与科研协作;在职业教育领域,通过共建数字化培训平台并完善线上职业认证体系,有效弥合国别差异与校企鸿沟,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与协同发展。
把握人工智能红利,赋能个性化教育实践。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大语言模型如DeepSeek、ChatGPT等广泛应用,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不断深化。应汇集两国数字教育资源,探索可行路径,提供个性化辅助教学,进行课程分析与优化,全方位丰富优化教研体系;开展“AI+专业”中泰联合培养项目,培养满足新时代需求的数字人才。
未来,中泰教育合作应以数字化协作平台为基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构建全方位数智化协作体系,以教育数智化赋能教育合作高质量发展。
泰国长期奉行对华友好政策,重视对华外交与合作,在关键领域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推动中泰共同发展与繁荣。泰国国际化办学水准较高,国际化课程体系发展迅速,其发布《国家20年发展战略规划》推动形成中泰东盟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泰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推动两国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交流合作迈向高质量发展。中泰建交50年来,在战略需求与外交发展的推动下,两国教育合作从上世纪末破冰探路、本世纪初携手深耕,到如今多元共荣、融合共生,形成了政策互助、资源互利、人才互送、成果互享的成熟合作新生态。中泰教育合作的成功经验,将成为全球教育合作的重要借鉴,助力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全球教育治理体系,为推动全球教育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作者金永强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浦江国际学院学生事务办公室,彭小轩系浦江国际学院本科生。本文图片由上海交通大学浦江国际学院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11期)
作者:金永强 彭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