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 悦
新时代“大思政”育人格局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新要求,不仅要在课堂上讲好思政课,还要注重实践教学,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此提供了突破口。以价值引领为核心、数字技术为手段、创新实践为目的进行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高校思政教育实现从“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型的关键因素,使其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活力。
推进资源整合与平台拓展
建设分层分类的数字化资源库。依托先进数字技术,建成一个可检索、可共享的云端资源池,整合归纳电子思政教材、模范课件、典型案例等基础资源,时政热点、影视作品、学生创意作品等动态资源,以及AI驱动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可视化数据分析报告等生成性资源,方便有需要师生下载、参考、引用,实现对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和动态化更新。
创设虚实联动的多维实践空间。运用VR、AR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平台,为学生营造“重走长征路”“云游红色遗址”等虚拟场景,促使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与政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借助数字孪生技术使一些社会场景虚拟化,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实践教学课堂吸引力;依托慕课、云课堂等平台,打通线上线下教学环节,形成“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实践”的思政课教学闭环。
培养专业化思政教师队伍
高校应为思政教师提供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帮助青年教师实现全面发展,培养一支年轻、专业、职业的教师队伍。可常规化开设数字素养专项提升培训班,邀请专业人士进校担任讲师,要求思政教师定期参加,为其提供理论讲解和技能培训。课程结束后,对考核优秀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嘉奖,以此激励其他教师将其作为标杆和榜样,努力提升自身数字素养。
思政教师应积极主动寻求进步,转变思维,从思想上重视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一改革举措,认识到数字素养是未来工作必备技能;认真参与学校提供的培训课程,努力提升教学能力,以满足新时代思政教学新要求;积极参加相关数字素养技能大赛,以赛代练,通过比赛的方式,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通过学习加以完善。
创建数字化教学互动模式
重构教学流程。传统思政课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流程大多是“课前备课—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在此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展现。大数据赋能下的思政课教学应是混合式流程,即“课前AI驱动精准预习—课中多模态互动与协作—课后项目式学习与持续反馈”。课前阶段,教师可将本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制作成任务清单,推送线上资源给学生并安排他们学习观看,还可结合科大讯飞等AI语音分析工具,实时监测学生观看行为,据此动态调整课堂重难点;课中阶段,借助AR、VR技术实现与其他学校甚至其他国家师生的交流互动,结合实时互动工具可视化呈现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课后阶段,建立学习社群,发布课后实践项目,学生可通过钉钉、飞书等在线协作平台完成任务,教师则在AI辅助下综合分析学生完成的任务报告,了解学生具体掌握状况。
创新学习方式。推动学习的游戏化、社交化转变,在课堂上就某一知识点设计适当游戏环节,让学生独自或合作执行任务,完成任务者可获取积分,凭积分可在学期末兑换奖励,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活跃性,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下学到知识。如在讲解党史知识时,设计“红色征程”闯关游戏,不同关卡对应不同党史知识,让学生化身“革命战士”,通过知识问答、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完成闯关。此外,可搭建元宇宙平台,包含虚拟教室、辩论广场、互动社区等场景,让学生以数字形式参与交流和协作,在社交化学习中获得更切身和深刻的体验。
构建全流程实践评价体系
数据驱动的多维评估。对于教师而言,必须丰富教学评价反馈内容,为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闭环、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助力。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并记录学生在线上学习平台的浏览轨迹、行为表达和任务完成情况,生成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报告。而后依据报告中的各项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维度评估,既包括知识掌握的程度、实践能力的展现,还涉及批判思维的养成、价值观内化的效果,以学生成长状况间接反映课程实际效果。
动态反馈与激励机制。对于学生而言,数字技术的成熟应用,为其提供即时学习帮助和效果反馈,使其更好地了解自身学习状况。通过AI技术的学习伙伴功能,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对学习过程中的困惑随时进行详细解答,对课后完成的作业进行评阅并提出优化修改建议,辅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在区块链技术帮助下,生成学生数字化成长档案,实时记录并动态更新其在线上平台的行为轨迹、实践成果、发展过程,并作为参与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的重要参考,以此激励学生。
打造多主体协同育人生态
政府加强监管与治理。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前提是数字化育人生态必须健康、绿色,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予以支持。完善法律法规,不仅能规范网络上的行为,还能使针对错误示范的惩戒举措有法可依。加强平台监管,严格控制内容产出、发布、推送等环节,强化平台用户体验感。科学统筹资源,协同高校、社会、科研机构等教育力量和优势个体,共同参与到国家级思政教育智慧平台建设中,为抢占育人阵地、引领思政教育数字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校内外资源数字联动。鼓励学生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共建的“云实践基地”平台,远程参与其中的特色任务,并以学分奖励激发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各地高校可依托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与博物馆、文化馆等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打造“云讲解员”项目,由博物馆为学生提供培训,学生合格后可担任线上讲解员,还可凭借具体讲解时长获得相应学分。此外,应进一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针对数字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邀请优秀校友、行业专家为教师及学生提供指导帮助。
师生创新与跨学科合作。教师可以组织指导学生自主挖掘思政主题资源、素材,依托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成立专业团队,负责文案设计、视频拍摄、素材剪辑、推广运用等工作,创作优秀作品并上传至云端资源池,通过自身力量丰富思政课堂资源。同时,与各相关学科合作,发挥其他学科优势,开发跨学科“数字+”实践项目,特别是可联合计算机专业师生打造智能问答AI机器人,宣传党史知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旅游景点等。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