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积累的理解,完全搞错了方向,错得离谱!
大多数人觉得,积累就像往电脑里存文件一样,把各种资料分门别类地塞进大脑,用的时候拿出来,考试的时候写在试卷上,面试的时候背出来。这种想法,简直就是大错特错!这叫背诵,不是积累。
先说说背诵的事儿。背诵能力最强的,其实是那些四五岁到八九岁的小朋友,还有高中生背单词、背古诗词的时候,那背诵能力也是相当厉害。可等到了二三十岁,甚至年纪再大些,记忆力就明显不行了。要是把背诵和存储当成积累,那积累能力最强的岂不是小朋友?积累量最大的时候岂不是高考结束之后?难道考公务员的申论和面试,靠的就是背诵和记忆量?小朋友和高三学生,难道还能比那些上了大学四五年的人更厉害?这简直是笑话。
但现实是,很多人和很多机构,还在用应对高考的那套方法,给大家一堆名言名句、“金句”、人物事迹,让大家背,让大家记。这真的能应对公务员考试吗?申论考试和面试,可不是高中写作文那么简单。
我们得先搞清楚,治理国家的公务员,到底需要什么能力和素质。需要的能力很多,但申论大作文和面试,重点考察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背金句、背人物事迹、背名言名句,这能叫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吗?也许有人会说,这至少算是文字表达能力吧?可要是这么说,毛主席的文字表达水平岂不是最差?毛主席的文章里,哪有什么名言名句、人物事迹,全是大白话。文字表达能力,关键在于能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让人看懂。
提出问题,就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比如,前段时间爆出贵州独山县原县委书记潘志立大肆举债,上马了很多不切实际的项目,导致地方债务暴雷。看到这个新闻,你有没有想过,一些地方对官员的评价标准,是不是只看GDP,不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长远得失?这就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再比如,看到美国人处处针对我们,从深层次看,是不是全球化趋势正在走向衰落?看到AI芯片公司寒武纪上市后暴涨,是不是说明国家和社会、市场,渴求自我科技创新,而且我们也有高科技创新的资本条件?看到中外疫情防治对比,是不是说明我们国家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我们的集体主义思想更有利于度过危机?
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好理解了,就是能不能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申论考试里,有很多题就是要求提对策的。面试更是如此,很多题都在考察能不能具体解决问题。比如,某市为了推动复工复产,让机关干部入驻企业帮扶。小王是城管局派驻帮扶企业的工作人员,企业因为订单规模增大要新建仓库,但审批流程还没结束,货物积压被城管局多次通报违规。要是你是小王,你该怎么办?
这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靠背金句、背名言名句、背人物事迹培养出来吗?就算你通过了考试,工作之后,领导让你做一件事情,或者你当上了领导,遇到棘手的问题,你能靠背金句、背名言名句、背人物事迹来解决吗?
那到底什么是积累?积累是如何帮助我们提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呢?简单来说,积累就是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东西,以及对这些东西的思考。光有见闻和经历,不能叫积累。一个人活了七八十岁,去过了很多地方,看过了很多事情,难道就能说他积累很深厚吗?很多人活到七八十岁,还是稀里糊涂的,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同样,你背过很多政策精神、政府报告、名言名句、金句、人物事迹,也不能算积累。按这个说法,计算机的积累比我们谁都深厚。可如果你对见闻和经历有了思考,沉淀了人生智慧,这才叫积累。
小时候,我们背过“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只能说我们记住了一句诗。但当我们遭遇挫折,独自一个人来到高山顶上,看到无边壮阔的天地,再次想起这句诗,心胸顿时变得宽广,感受到自己所经历的挫折,与壮阔的天地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这时,你就获得了人生智慧。下山后,你去应聘找工作,面试官问你对这句诗的看法,你把经历的挫折和登高望远时的体悟讲出来,肯定比背诵陈子昂的生平事迹更有说服力。
换一个场景,你是一个村官,参与扶贫工作,发现很多老百姓对党的政策很感激,都说中央好,政府好。于是你有了感触:扶贫工作,增进了群众对党的认同和拥护。后来你参加公务员面试,面试题是谈对当前扶贫工作的看法,你就可以把此前的感触和在村子里看到听到的事实讲出来,这回答肯定有理有据,认识深刻。
同样,你在村子里看到村支书劝说村民种植果树,找来种植大户现身说法,很多村民就听了村支书的,种果树了。你思考后得出了一个方法:向群众做宣传,应该利用群众的从众心理,利用典型事例进行宣传。后来你参加面试,遇到县农业局推广农业保险,群众不愿意购买的问题,你就可以提出找买了保险的种粮大户和养殖大户现身说法的办法。这就是积累对我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但很多人说,这些东西我可以背下来啊。问题是,申论和面试的内容是无限多的,你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背下来。更重要的是,你背下来的东西,理解不透彻,只能机械地使用,无法从逻辑上讲清楚。比如,你背了刻舟求剑的故事,知道它证明了“不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但这个故事是怎么证明这一点的,很多人就不知道了。就像大部分人都知道勾股定理,但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怎么论证的。实际上,刻舟求剑中,这个人没有意识到船在运动,剑和自己的位置也在变化,这就是没有发展变化的眼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才是背书和积累的根本区别。不思考,不想明白,背诵的东西就毫无意义。
那怎么才能积累呢?必要条件是增加见闻,多看、多听、多经历。现在手机在手,天下事都能看到,但亲自去经历和感受,比在手机上看更深刻。充分条件是思考,但思考并不容易,往什么方向思考,用什么方法思考,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都是大问题。大部分人不会思考,是因为没有掌握思维方法。所以,我们可以多看看时评文章,比如人民时评,刷刷知乎,看看老司机的知乎和公众号文章。看这些不是为了背下来,而是要学习别人是怎么思考的,他们的逻辑思维过程是什么样的。只有掌握了思维方法,我们才能学会思考。
总之,无论是申论大作文还是面试,积累都必须立足于生活和工作,立足于所见所闻和思考。背书只是往大脑里填塞东西,只有思考,才能把这些东西变成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