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不写论文也能毕业了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关于开展本科生高水平创新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试点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确2026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用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四类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四类成果具体要求如下:
1. 高水平竞赛获奖
代表学校参与Ⅰ级、Ⅱ级竞赛,获得Ⅱ级赛事第一等次奖项、Ⅰ级赛事第一或二等次奖项,其中,团队参赛项目仅限排名前2位的学生中的1人申请。
2. 创新实践项目结题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级、省级创新实践项目(含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校企工程实践项目等),其中国家级项目结题良好及以上、省级项目结题优秀,且承担工作量排名第一。如有多位成员并列第一,仅限1人申请。
3. 学术论文发表
以第一作者身份(若为共同第一作者,需为发表论文中排名第一的作者),在学校认定的国内重要核心期刊及以上专业刊物、或中科院SCI二区及以上收录期刊上,正式发表本专业领域学术论文。
4. 发明专利授权
以第一授权人身份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不含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专利涉及技术点与专业相关。
根据《通知》,可申请替代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成果须为该校本科毕业生(含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且成果第一完成单位须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申请学生须为成果核心完成人,仅承担资料收集、数据录入等辅助性工作的成果不予认可;成果须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获得,完整包含问题分析、调查研究、方案设计、论证、实施等过程,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符合本专业核心培养目标。与专业无关、单一技能简单应用获得的成果,不纳入替代范围。
《通知》规定,教务部组织专家评审组,采用现场答辩形式进行校级评审,原则上答辩通过率不超过2/3。答辩专家将围绕“成果与专业的关联度、学生对成果的贡献、成果创新性与价值、《替代报告》质量、答辩表现”五个维度,综合评定替代结论和毕设成绩。
答辩通过的学生,直接获得毕设相应学分;答辩未通过的学生,须在学院指导下,按2026届毕设常规流程开展后续工作,确保按时完成毕设。
在北京的高校,也有不靠“长篇大论”,不靠“纸上谈兵”,直接“解锁”博士学位的例子↓↓↓
清华大学首位博士生
以实践成果“解锁”博士学位
近日,经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该校首位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工程博士研究生、2019级聂海亮被授予工程博士专业学位。
7月25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在江苏省江阴市中信泰富特钢公司就聂海亮实践成果“炼钢电炉除尘灰电弧熔融还原分离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组织召开了展示与鉴定会议。专家组审阅了实践成果总结报告和支撑材料,听取了实践成果总结汇报,并进行了现场考查和认真质询讨论,一致同意该实践成果通过展示与鉴定考核。

实践成果展示与鉴定考查现场(清华大学供图)
9月12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举行工程博士生申请学位实践成果答辩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等3位教授和来自冶金、危废领域的3位行业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认为,该实践成果攻克了钢铁粉尘电弧熔融还原、烟尘高效捕集等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了相关“卡脖子”难题,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经表决,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聂海亮实践成果答辩。

实践成果展示与鉴定报告会(清华大学供图)
实践成果成为学位授予依据
人才评价更多元更科学
一直以来,毕业论文都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质检环节”,被视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近年来,部分高校正在尝试给出“替代方案”。
🔘 山东大学202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国家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研究生王茜,成为山东首个用实践成果完成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 2025年6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进行了两场没有学位论文的硕士答辩会。2022级工程硕士张百川与赵越东凭借扎实的产业实践成果,成为学校首批以产品设计类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答辩现场
除了部分高校纷纷启动工程硕士培养新模式,试水以实践成果作为学位授予依据外。在本科学位授予方面,温州大学鼓励学生用创业成果替代毕业论文;浙江农林大学允许本科生以参加“互联网+”和“挑战杯”大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或银奖以上的成绩代替毕业论文等等。
必须承认,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能够检验学生多个维度的能力,对于提升其综合素质大有裨益。但“唯论文”的评价标准近年来不时遭到诟病,在工科、农学、艺术等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一方面,有的专业实践性较强,其研究成果往往产生于车间、田垄、舞台,难以准确、凝练地呈现在论文中;
另一方面,很多专业与市场结合紧密,学生本应深入生产一线,用所学知识推动技术进步,但毕业论文的压力常使他们没有更多精力参与社会实践,由此也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已将“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共同列为学位授予依据,释放出破除“唯论文”藩篱、构建多元评价机制的信号。
优化评价“指挥棒”是多赢之举。对学生来说,聚焦行业内的技术难点,在实践中激活所学、发挥所长,有助于提前触摸市场脉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就业能力;对高校来说,与业界合作为学生拓宽舞台,能够促进产教融合,推动教师更新知识储备,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不管如何变革,都要明确的是,“不交论文”不意味着降低毕业门槛、放松毕业要求,而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高校还要在实践中继续摸索,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制定差异化的学位授予标准,不断完善实践成果的认定和评价细则,确保毕业考核科学、公正、经得起各方检验。
对于“不写文论就能毕业”
你们怎么看
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